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记者了解到,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已是第5次。指数报告显示,上海连续五年位居协同发展能力榜,各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
指数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城市依次为: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与2018年相比,TOP10城市均榜上有名,但位次发生了变动。其中杭州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位居第3名,而苏州则跌出了前三,在排行榜中下落4位,仅位居第7名。武汉、成都、重庆分别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淮北、淮南、眉山、巴中、普洱、昭通、乐山、雅安、保山、临沧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位;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合肥、昆明和常州12座城市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徐州、贵、南昌、宜昌等33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九江、山、湘潭、荆州、曲靖等22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用于某方面的自然禀赋,对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带动能力;永州、安庆、吉安、咸宁、张家界、宜宾等25座城市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但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亳州、丽江、雅安等17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指数报告显示,近5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虽逐渐增,但整体水平仍比较低;经济带内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始终保持“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虽然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始终未形成良互动关系,但这些城市在科技进步、环保投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协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对比2015年和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的排名变化,研究发现,与2015年相比,2019年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能力提升快的前十名城市分别是毕节市、宿州市、内江市、上饶市、抚州市、六安市、遵义市、南充市、宜春市和郴州市。具体来看,贵州省毕节市是协调发展能力提升快的城市,从2015年的106名上升到了2019年的36名,提升了70名次。进步榜的第十名湖南省郴州市也从59名上升至了35名,提升24名次。整体来看,进步明显的城市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区域,多分布于贵州、安徽、四川和江西四省,在交通和生态环境领域提升迅速。
而与2015年相比,2019年长江经济带内协调发展能力下降多的前十名城市分别是淮南市、淮北市、攀枝花市、乐山市、石市、孝感市、宜宾市、荆门市、景德镇市和雅安市。安徽省的淮南市从2015年的32名下降到了2019年的102名,直降70名次。退步榜单上的第十名四川省雅安市从78名降至了108名,退步30名次。整体来看,后退较明显的城市同样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区域,多分布于安徽、四川和湖北三省。
据悉,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是自2015年以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人民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智库CTTI)、上海市人民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中国智库CTTI)、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制组,研究报告曾荣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科学中国主义理论优秀成果”二等,部分研究结论被部门采纳。(经济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