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人民网重庆7月23电 近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的志愿者们走进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石坎村吴孟见的家庭作坊中,开展了2019年大暑期“三下乡”活动。
在当地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了这个以制作手工面而出名的家庭作坊,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手工制面实践课。65岁的吴孟见耐心地示范了和面的力度、添水的时机、加碱的用量……随着木质机器的缓缓转动,一份凝结着匠心的手工面条完成了。
吴孟见老人为志愿者们讲解做面的工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供图
志愿者晾晒自己动手制作的面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供图
一段坚守:四十余载坚持手工
吴孟见制作的手工面条,因为其具匠心的制作方法和一丝不苟的匠人精,成为了周边远近闻名的抢手货。成功的背后,是吴孟见夫妇四十余年来对手工制面的坚守。
“手工面条制作的工序并不复杂,但是细节处理必须要严加控制。”吴孟见一边熟练地准备着,一边向志愿者们讲解经验,“各类面需要精心配比,揉面的水要温度合适,桐子碱需提前一天准备好……”
“我从嫁给他,便开始做面条,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吴孟见的妻子说到。四十余载风风雨雨,夫妇俩怀揣着一颗勤恳的匠人之心,靠着制面的手艺撑起了整个家。
一份执着:精益求精提升品质
每个月,夫妇俩都会将做好的面条拿到三十里外的集市去卖,甚至有顾客从贵州等地慕名而来。夫妇俩表示,四十余年来,他们不断改进和制作工艺,慢慢总结经验,已经有了一套家的和制作手法。
“以前,农村没有碱,我们就用当地产的桐子树果子,烧成灰后化水,经过一天一的沉淀,制作出‘桐子碱’来替代碱。”吴孟见表示,尽管“桐子碱”制作流程繁琐,但为了保证面条的品质,直到现在一直坚持使用“桐子碱”。
为了让面条更筋道,吴孟见夫妇一直坚持手工和面,“每一个阶段使用不同的力度,且每一根都要在木桩上自然挂晒。”就是这样靠不断地研究制面技艺,改良制面流程和,精益求精提升品质吗,吴孟见的手工面条才如此受欢迎。
一种精:承匠心磨炼意志
在吴孟见的示范之后,志愿者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其中,与夫妇俩一起开始制面,“这面条一定很好吃,闻起来就感觉有股大自然的香气。”一位志愿者用虎口架着自己学做的面条,边赞叹边挂上木桩。
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的志愿者们表示,在这个快节奏的中,难得沉下心,用心观察和体会匠人之心。吴孟见和他的家庭作坊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对品质精益求精、坚持创新、不断索的匠人精让志愿者们更明白了“劳动教育筑基石,匠人精磨意志”的内涵。(陈琦、张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