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一年前,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大李联校教师陈瑞新作为志愿者,来到彭水高谷镇中心校支教。
“在这里,我深深地体会着教育的力和可爱的乐趣,体验着生活环境的艰苦和民风淳朴的甜美,体会着工作环境的变化与角的转换,领悟着支教生活的孤和人生价值的美好。”回味这一年的工作,陈瑞新感慨道:“在平淡生活中品尝人生的真味”。
陈瑞新认真备课。窦向 摄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和语文老师,他不仅将所学的知识带进农村课堂,还带给了孩子们很多学习的乐趣,让授知识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怀揣梦想
只身一人来到高谷中心校
2018年9月,在东西扶贫协作教育帮扶政策号召下,作为山东聊城东阿县的名师,陈瑞新主动报名参加支教彭水,经组织批准后,来到彭水高谷中心校。
还没来得及有更多的接触,他就投入了紧张的上课备课中。
“在来支教之前,担心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生活,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陈瑞新说到,由于没有住校老师,一到晚上整个学校只剩下陈瑞新一个人,为了排解晚的孤,他选择了看书、备课和批改作业。
因为吃惯了面食,陈瑞新因为改吃米饭,刚来学校的第一个月,经常腹泻、肠胃不适。但也“庆幸”学校食堂蒸馒头、煮面条。但对他来说,语言沟通才是大的障碍。
在学校和老师们、交流,上街买东西时,当地的方言对于陈瑞新有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陈瑞新除了向同事学习外,今年年初,他还参加彭水的徒步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生活上的困难都好克服,煎熬的还是对家人的思念,尤其是他讲到当离开家的时母亲抱着自己流泪的那一刻。”陈瑞新说到,现在每周他都会不定时的与父母通话,以后也会将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用心浇灌
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中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陈瑞新明白只有全面了解班上每一位,才能针对实际况进行因材施教。因此,上班的第一天,陈瑞新就对所教的学习生活况、家庭住址和家庭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他们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的成绩参差不齐,的个别差异和学习成绩悬殊实在是太大了”陈瑞新说,为了让不掉队,他在班里采用的小组合作,帮,因人教学,来达到共同提升。
“陈老师对我们很好,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语文课。而且经常在课余时间给我们辅导作业。”四年级一班王玉珏同学说。陈瑞新在课堂上别关注学习困难的,提供优先参与机会,重视让学习困难的发言,到板上板演等。同时还利用早上和中午加大孩子们的阅读量,鼓励他们走进学校图书馆读书。培养孩子的书写坐姿及握笔姿势习惯的养成,训练的书写能力。
“陈瑞新老师除担任学科教学外,还承担起了学校管理和教育科研的工作,为学校在工作管理、教科研等方面做了精心指导。”语文老师栾秋兰说到,一年来,陈瑞新注重教学研究,积参加各种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学校我不仅仅只是教书上课,还担任乒乓球教练员、担任足球教练、组织开展语文主题教研活动等。”陈瑞新说,学校很多工作只要需要他参与,他从不犹豫,每次都积参与,虽然有点辛苦,但是他说忙碌起来会过的非常充实。
奉献青春
开启人生的第二次航行
在高谷中心校支教,陈瑞新被任为校长助理,有效带动了该校教师快速成长,提高了中青年教师教学及课堂组织能力。
今年7月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后,陈老师决定调入彭水学校工作。而今,他已成为高谷中心校在编教师。
一年的支教工作,陈瑞新已经爱上这里的孩子和山水,毅然决定留在彭水。今年暑回家,向家人说明缘由,由初的不舍到理解到支持,整整一个暑他都在煎熬。一边是年迈的父母和妻儿,一边说大山里渴求知识的孩子;一边是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一边是对的责任与感恩。终,他选择调入高谷中心校,因为他舍不得山区学校里可爱的孩子们。
“我今年41岁,还年轻,我想再拼搏一下,干点实事,实现自己的价值。”陈瑞新说,放弃自己舒适安逸的生活,就是为了给山里孩子更多的教育与怀。
支教工作给陈瑞新的人生添上了浓抹的一笔,让他的人生阅历更加绚丽多。“我不能自离开,我需要做出我的人生选择,我要让自己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
扎根彭水
为孩子们插上追梦的翅膀
陈瑞新回忆,一次和同事去家访,开车走了很远的山路才到,想到每天都是走这么远的山路上学回家,看到家里的生活环境,他很心疼。
“电视上的镜头我人生第一次看到,回来的路上一想到这些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感觉这里的孩子真的不容易。”陈瑞新说,当时就在心里默默地想,以后一定要多关心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陈老师很不容易,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彭水支教,这种精很值得我们敬佩。而且工作认真,积主动,尽心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音乐教师云琪说到。
教育是好的扶贫,更是好的“逐梦之翼”。
“这里的孩子们光可爱,并且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关注,需要多给他们一点爱,需要点燃孩子们那颗火热的逐梦前行之心,只有这样山里的孩子才能插上“逐梦之翼”飞出大山。”
正是怀揣着牢记初心的怀,陈瑞新在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后,不但选择继续留在彭水,而且将自己的工作关系也从山东东阿县迁到了彭水,成为彭水六千多教师中一员。陈瑞新说,他要努力把山东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彭水的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更加融合更加和谐的促使彭水的乡村教育快速发展。(胡虹、宋金凤、陈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