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服务重庆发展需求,以学术前沿发展趋势为牵引,优化整合学科资源提高学科与产业对接度,通过一流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学校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结下丰硕果实。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 供图
措施保障建设人工智能+学科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提出后,如何建设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重庆理工大学在不断思考、索的路上,逐渐形工智能+学科建设的“1+2+X”交叉复合型学科建设模式。
引进全国第二个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落户重庆;制定“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与工高校联合成立B8联盟;承担国家委、科技委等重大、重点项目……为保证学科发展,重庆理工大学采取了系列措施以保证学科建设内容落实落稳。
重庆理工大学以大数据智能化为龙头,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产业升级发展战略,以汽车的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为突破口,提升改造原有统优势学科专业。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国家战略,建立与重庆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造新工科专业,构建学校教育发展事业和产业行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学校以协同创新发展为依托,积构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缘型合作关系,及资源共享,搭建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协同创新平台,有效聚集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高端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新企业孵化等;以民融合为抓手,深化与B8协同创新联盟成员间的合作,造集“多方参与的民两用技术研发、民两用高端人才培养和集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示范”于一体的新型创新平台,助力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推动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国内外影响力跃上新台阶,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今后,学校会依托优势学科,如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促进人工智能与会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深度融合,造具有重庆理工大学鲜明的‘人工智能+技术+商业’”一体化建设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林清说到。
学科发展助推科研能力提升
2018年,重庆理工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综合绩效评估;同年,学校牵头组建的“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批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学科、科研互融发展,重庆理工大学坚持协同联动,合力共建科研平台。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获批一批教育部的科研平台。
与此同时,学校整合校地、校企资源,合力共建成果培养与转化平台。在九龙坡区,引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创新团队共同组建了重庆批5个新型高端研发平台之一的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清研理工科技园正式投入使用,成功通孵化;在两江新区引进世界排名前50位的一流名校——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共建两江国际学院,与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孵化园;在巴南区,与区携手推进环学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共同造国家级众创空间——速超越创客空间。
搭建科研平台、推进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投入模式……近几年,重庆理工大学先后联合有关单位组建成立了规模10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规模7亿元的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前沿索计划、育种计划。大力推进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立项建设31个试点项目,资助经费780多万元,在专业设置、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论文评价等方面进行索和实践。
“如何加快建设一批能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学科交叉大平台和大团队?我们也在不停的思考。”廖林清说到。学校将针对一流学科建设方向,投入专项资金提升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具备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对经济建设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应用技术项目等进行重点培育。同时构建制度先进、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科研管理制度。并大力推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以保证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胡虹、宋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