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君的话
12月2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9年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广东东莞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入围团队进行了终评路演答辩。
公益创业赛的全称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与2015年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期举办,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
“公益创业与统意义的创业不一样,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的成长过程,有成熟的造机制,有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运作,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是公益创业。我们希望加对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项目所在团队的后续培养和扶持,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力,倡导培育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公益创业,积索低偿公益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刘剑波说。
一个成长的过程
“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委书记张朝晖看来,公益创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经历了发展升级之后,成长为一个可以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平台或组织。
吉林市志愿者协会的“一猝尔救”就经历了这样的成长。
原本这是一个为公众提供预防猝常识和心肺复苏技巧的志愿培训项目。
“中国每年猝的人有50万之多。”张杨说,这样的数字让他觉得心痛。
而更大的心痛则来自于身边那些鲜活生的逝去。曾经在3个月之内,他所在的吉林市中心院有两名中青年生猝。
让更多的人懂得预防、掌握急救,这是他们协会发起“一猝尔救”志愿服务项目的初衷。他们将吉林市各大院心内科、麻科、急科的生志愿者组织起来,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把预防和急救的知识和技术普及给更多人。
这是一堂颇受欢迎的生保障课。
每当他们拿着模型,手把手教给别人心肺复苏的技巧,张杨都觉得是在救人。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能够救人的服务项目。
有一位接受过培训的大姐在广场舞的时候,用学到的急救知识先后救了三个意外昏倒的人。
一位回家的时候,碰巧撞见父亲突发心脏,随即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对父亲进行了心肺复苏,如今他的父亲仍然健在。
还有一位高校志愿者在一次服务马拉松赛事的过程中,救了一位意外倒下的选手。
更多的案例还在张杨所不知道的角落,他坚信这样的服务项目对人是有用的。
如何让培训更有质量?让公众有主动去掌握熟悉这些知识的动力?这是“一猝尔救”转型的初衷。
从2018年开始,协会开始实施“一猝尔救”的收费项目,成立急救专业委员会,专职人员管理,从吉林地区二级以上院护人员中推荐、招募急救人才。不定期面向企事业、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商场等单位开设急救培训班,每个班20人,每个人收取培训费300元。
从纯公益到收费培训,这不仅仅是方式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改变。
“我们原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志愿服务项目还能创业,志交会给了我们这样的意识。”协会负责人张杨说,这种转变让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为受众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也让他们有能力去维系更多的公益服务。
“现在很多单位都在排着队找我们做培训。”他说。
一个更有生力的团队或组织
“
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效益是否明显、组织理是否规范、运营保障是否到位、组织影响力是否够,是衡量公益创业组织优秀与否的标准。“重要的就是看是否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一个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且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刘剑波说。
从一个简单的“扫街”志愿寻访行动到成立一个专业的文物保护组织,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走了4年的时间。
几年以前,这个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还是以QQ群的形式聚集,志愿者们定期地拿着相机走上街头,用镜头保存下重庆街头古老的记忆。由于没有“身份”,出去“扫街”经常碰壁,被文物点拒之门外也是家常便饭。因为没有完善的发展机制,志愿者们的“扫街”更像是一种兴趣式的玩票,每次“扫街”回来,志愿者们只是把拍到的文物发在QQ日志、博客、朋友圈等公共空间。
如何让这个项目走得更远?这是中心负责人一直考虑的问题。
2016年,团队成立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一些商业化、化的运作也正式展开。
2017年,团队开始将过去几年间“扫街”收集到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整理编撰成《老重庆记忆路书》,介绍了39条寻老重庆记忆的路线,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文创产品。
将文物保护路线做成研学之旅,成为他们和旅行社合作的一个新方向。
因为这样的运作,也让文保部门看到了其专业。用购买的方式,中心承接到区文物局的文物巡查工作。
他们还开设了“文物保护进课堂”“文物保护进社区”等项目,一个完善的专业组织正在形成。
一种志愿精的浸润
“
在张朝晖看来,即便志愿服务组织转变成一个商业化的组织或企业,志愿精也是会一直浸润其中的,“这也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希望把志愿精带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在四川乐山,龙海东是一个风云人物,不仅因为他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玩转了亲子项目,一年将8000多个亲子家庭团结在他的周围;还因为他把众多的家庭变成了他的项目丝,变成可以一起去做公益的志愿者。
这其中是他多年未变的志愿服务理念。
在城市里,家长对孩子缺少高质量的陪伴,邻里关系淡漠,是他做亲子项目的初衷。
2014年,龙海东成立了乐山绿城青少年服务中心。那时,他尝试每个月都去开展一个志愿服务活动,带着孩子们去做各种体验活动,亲子采摘、上街捡垃圾、旧衣回收……这吸引了不少家庭的兴趣。
因为当地购买服务少,这倒逼着他开始寻求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养活自己的机构和项目。
亲子游学项目成为他造的来源。每年他会组织班级春秋游、自然研学夏令营等,以孩子为主体提供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与完全商业化的游学项目的盈利相比,龙海东更看重孩子们在游学过程中的体验,他会带着增进亲子关系的目的去运行这些项目。
2018年,中心发起一个亲子众筹项目,300元看6场儿童剧,8个小时,1000多组亲子家庭报名,众筹资金达38万,当时,这组数据让全国亲子行业大为震惊。
2019年8月,购买了脱胎于原来的亲子体验服务的“公益小天使”项目。短短一周时间,近2000名城市儿童加入其中,成为“公益小天使”,平均每月开展1次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志愿精和助人为乐的公益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组亲子家庭成功加入“公益小天使”,开展的1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超过5000人次参与。
不管是在收费的亲子游学项目中、还是在由买单的“公益小天使”项目中,一种志愿的理念一以贯之:破解亲子问题,服务更多孩子。
而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因为对这种非功利的活动的认可,成为他的丝,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再参与其中。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曾经,他组织过一次城市家庭寻访贫困家庭的活动,在一户贫困户家里,几位家长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贫困:爸爸去世、妈妈离家出走,三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住,就住在油纸搭的棚子里,床上是看不清颜的破棉被。
几位家长都深受触动,原计划的一次寻访活动后,家长们成为帮助这几个孩子的志愿者,长期为孩子们提供帮助。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记者/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