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陈婆婆的儿子(中)了解况
沙坪坝区新桥街道的老居民,可能大都认识一位85岁的陈在碧婆婆:从1982年开始,她就租住在新桥辖区,以中按摩、看、卖维生。没想到多年过去了,她一直是个没有和户口本的“户”。
经过37年不间断的努力,新桥终于在今年做通了老人的工作,并在11月14日帮陈婆婆到老家綦江区三角镇领取了新的户口和,解决了老人的户籍问题。
20多岁离家出走
新桥的王官昨日向记者介绍了陈婆婆的况:“陈婆婆是我们社区民的老熟人,她年轻时在綦江结生子,生下孩子两年多后,因与丈夫感不和离。离后,孩子判给了老公,20多岁的她从上世纪50年始,只身来到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地区,靠学习的中讨生活。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后,她定居在了我们新桥辖区,以中按摩、看、卖维生。每次我们想给她办理户籍手续,她都比较触,拒绝提供相关明信息。”
陈婆婆甘愿当“户”,可能和一段她不愿提起的经历有关。据王官透露,在计划经济年代,买卖中草属于投机倒把,结果陈婆婆因投机倒把罪入狱8年。刑满释放后,她来到了新桥居住,并在这里认识了很多老邻居和老熟人,她担心办理户口,就会被遣返回原籍,所以一直拒绝提供自己的明材料。
当了37年的“户”
37年没有户口和,让陈婆婆成了一个脱离现代的人:她没有和,替人看只收现金,用挣来的现金支付日常开销,从不到银行存钱……
原本签订房屋租赁合同需要,但房东考虑到陈婆婆是老租户,不愿看到她露宿街头,所以一直为她办理了续租。从1982年起,陈婆婆就一直住在新桥辖区,平平安安地从中年迈入了老年。
37年一晃而过,新桥的社区民也换了几拨人,可历任的社区民都把解决陈婆婆的户问题,作为了重点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派专人去劝说,可陈婆婆一直不为所动。
新的社区民王官在接手这项工作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劝说。可能是陈婆婆年岁渐大,生活也有点拮据了,所以她终于松口,介绍了她的亲人况。原来,离之后,她和前夫也有过联系,并知道亲生儿子的工作单位,但因自己坐过牢,所以一直不愿和儿子相认。
37年的老问题得到解决
随后,王官马上前往綦江核实信息。陈婆婆的儿子老廖今年已60岁,得知自己还有个亲生母亲,他感到非常惊讶。
王官告诉记者,陈婆婆的前夫已在几年前去世,去世时并没有向儿子讲过生母的信息,而老廖的后妈也已去世。所以,当得知自己还有一个亲妈时,他一时半会有点难以接受。
突然冒出来的亲妈,让老廖一家都有点蒙了。初,老廖家人对相认,不过毕竟浓于水,老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翻看了爷爷的户口,结果发现陈婆婆真的是他的亲妈——户口上有陈在碧的户籍迁移记录。短短几行字,成为解决陈婆婆户籍问题的关键材料。
在王官劝说下,陈婆婆和儿子终于相认。11月14日,王官和社区干部一起,赶往綦江区三角镇,为老人恢复了户籍并办理了二代。
按陈婆婆的意愿,未来她仍将住在新桥社区,儿子老廖则会每月拿出几百元的赡养费补贴陈婆婆,而困扰了新桥37年的户籍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王官说:“拿到返程的路上,陈婆婆话别多,笑得很开心。对她来说,未来一切都是全新的。”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