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人民网重庆11月4日电 “三农”问题不仅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提升和“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一环。服务“三农”,不仅要在物质上支援、科技上保障,也要在渠道上完善。近年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从服务渠道建设入手,通过大力提升“新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三农”质效。
重庆农商行在重庆区县偏远乡镇设立了530多个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
优化服务渠道,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相较于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网点偏少、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些现象在重庆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重庆农商行立足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下大力气对网点、自助机具进行整合、优化,大大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度水平。
据介绍,重庆有超过8000个行政村,银行在乡村布局网点很难实现全覆盖。为了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盲区”,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该行在持续提升县域1462个物理网点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在县域投放了4939台自动柜员机和自助查询终端、160个24小时自助银行中心,银行自助服务机具占全行总投放量的70%以上,银行自助服务机具投放总量居重庆市银行同业第一位。
此外,针对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该行先后在偏远乡镇设立500余个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使当地居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支农惠农补贴支取、现金调、用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口头挂失、存折补登等金融业务,受益人数超过600万。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水平,该行在重庆区县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场镇设立“定时定点服务点”,每逢赶场天现场为赶场的村民集中办理金融业务。同时,启动流动银行服务车,定期把流动银行服务车开到石柱、城口、巫山、彭水等区县的偏远乡镇、自然村,大地方便了村民办理基础金融业务。
加快科技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的发展,是要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同时更好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重庆农商行积致力加电子渠道创新,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还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造“互联网+”平台,建立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加大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力度,改善乡村支付环境,让广大乡村居民体验更便捷、更高效、全天候的移动支付服务。截至目前,该行手机银行客户数突破900万户,其中80%为县域客户,累计交易金额达5万多亿元,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便捷度,通了农村金融服务“后一公里”。
目前,重庆农商行已经成功搭建了丰富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主要包括物理网点、电子银行、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流动服务车、互联网平台等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服务渠道,形成了“乡有网点,村有服务,家有手机银行”的多层次、多渠道金融服务体系。(彭国威、游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