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中新网阿里7月29日电(谢艺观)翻山越岭,徒步一天,只为不负人的期待;以一人之力保护全村健康,哪怕累倒住院;只因者仁心,错过女儿典礼。
她就是嘎宗卓玛,西阿里地区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的一名村。20年来,她由一位青涩的小女孩成长为过上万次人的村。
初入行曾被质疑过
第一次见到嘎宗卓玛时,她正从村里临时搭建的务室里出来,准备前往人家里。左手拿着箱,头发习惯盘起,跟人说话时,总带着浅浅的微笑。
嘎宗卓玛1999年开始当村。当时她刚初中,母亲对她说,现在村子里的村已经老了,需要你这种懂一点国家通用语言又认字的村。
村里书记格桑龙白也对嘎宗卓玛说,村里没有务室和专职村,群众看很成问题,希望她能够担起这个责任。
“虽然当时工资只有200元,但看母亲那么支持,又能帮到乡亲们,工资低点也没关系,就毅然决然地选择回来了。”嘎宗卓玛说,在她心里,当生是她喜欢,感觉舒服的职业。
图为嘎宗卓玛正在务室填就单。 谢艺观摄
但走在村这条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初入行的她也曾遭人质疑。
“记得有一次,人来我这边看,我拿给他们吃,他们有点怀疑我的术,就去老村家里询问这个给对了吗,老村当时说是对的,大家才放心。”嘎宗卓玛告诉记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嘎宗卓玛2000年接受了为期9个月的村培训。
刚开始给人时,由于不太熟练,嘎宗卓玛遇到不懂的时候就给培训老师电话,或向老村请教。后续每年也参加一些上级部门举行的专业培训,还到地区妇幼保健院跟班学习,平日里也会通过网络和看书自学,自己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
慢慢地,她被人们所接受;渐渐地,在地方有了名气。现在,嘎宗卓玛每年过的人达六七百人。
苦和累早已不在意
这些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村里都建了务室,路也好走了很多,然而以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之前村子里没有务室,需要自己去乡上拿,输液、针要到村民家里。”嘎宗卓玛向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有一次,一位四五岁的女孩让爸爸来邀请嘎宗卓玛去看,当时她翻山越岭,徒步走了一天才到达人家里。发现两户小孩都得了腮腺炎后,嘎宗卓玛在那里住了三四天,边边观察况。
2010年,在牧业点上放牧的孕妇白玛比预产期提前15天临产,嘎宗卓玛连着手电筒,在海拔5000米的大山上疾行,平时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不到一个小时赶到,终帮助产妇顺利生产。
一些人会认为翻山越岭很辛苦,但嘎宗卓玛说,“我们是农家的孩子,一直都在这边生活,苦和累不算什么。”
不过,嘎宗卓玛也有伤心无奈的时候。在牧区放羊时,有人跑过来请她接生,因为路途太远,等嘎宗卓玛赶到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现意外了。
这件事一直是嘎宗卓玛心底的一道坎。如果是现在,结局或许有所不同。
图为嘎宗卓玛从人家里出来,正往村务室走去。 谢艺观 摄
“现在条件好了太多,村子里都有务室,硬件软件由地区卫生局配套解决。村书记对于我的工作也很支持,告诉我如果村子里缺,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拿过来。”嘎宗卓玛告诉记者。
在人面前,嘎宗卓玛保持24小时“待机模式”,经常大半赶去救,但她从没喊过辛苦,哪怕早已支撑不住。
2016年春季,全村暴发流行感冒,由于就她一个村,她每天看十几个人,终累得晕倒,被送到县人民院住院7天,下床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到工作岗位上。
常给困难家庭垫付钱
嘎宗卓玛现在每月工资涨到了1800块,并不高,但她这些年遇到村民看,因为家庭困难给不起钱时,都是自己垫付。
村里孤寡老人旦增多吉身体不好,没钱看买,嘎宗卓玛每周去他家里扫卫生、垫钱买,直到陪老人走完生后一程。
前一段时间,一群上幼儿园的小孩过来找嘎宗卓玛,告诉她一个小孩由于肚子疼在路边摔倒了,嘎宗卓玛断后直接拿给孩子吃,没提一句钱的事。
“也不贵,能帮忙付就付了,需要的没有的时候,自己家里备的也会拿来给他们。”嘎宗卓玛解释道。在她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图为嘎宗卓玛正在给村民量。谢艺观摄
从二十载,无数人在她手中恢复健康。平常会有很多人过来看望嘎宗卓玛,“在茶馆喝茶的时候,平时聚的时候,还有举办礼的时候,他们都会拿起酒杯,说‘谢谢呀,当时是你把我好了。’”谈及这些时,嘎宗卓玛的眼尾泛起了“涟漪”。
“感觉有些亏欠孩子”
作为一名生,照顾人的时候多了,照顾家庭的时间就少了。
平时家里的农活,都是嘎宗卓玛丈夫做的。“只有一次去帮过忙,干活的时候又来电话,说要看拿。”嘎宗卓玛告诉记者。
在人眼里有求必应的她,在孩子眼里,却是一个不能时刻陪在身边的母亲。
“感觉有些亏欠孩子。”嘎宗卓玛说,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是姐姐来帮助照顾的,其实姐姐身体也不好。上四年级以后,我们就在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租个房子,有时候是老公去看望,我有时间的话也去看,一般半个月去一次,小孩都是自己做饭,自己上学的。
即使是在孩子六年级这一重要时刻,因为人太多,她依旧在照顾人。
“我想要一直干下去”
嘎宗卓玛曾有机会离开村庄,去更好的地方发展。
2011年,嘎宗卓玛的女儿到地区上四年级时,为了照顾女儿的起居,她曾考虑辞去村工作。当时在地区石油公司工作的姐姐也跟她讲:“当村累,工资又低,你的身体也不好。”给嘎宗卓玛找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
图为嘎宗卓玛正在务室取。谢艺观摄
这时,村支部书记格桑龙白来电话劝说,工资给她涨到900元,让她放弃这个念头。
“我当时觉得村里的事比我自己家的事重要,而且务室和品都齐全了,我的工作干起来更得心应手,工资也涨到900元,不算低了。”嘎宗卓玛回忆。
于是,嘎宗卓玛把女儿安顿好后,又返回了乌江村。在嘎宗卓玛的心里,乌江是生她、养她的地方。
嘎宗卓玛说,“不管未来怎么样,我想要一直干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