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11月27日凌晨,网曝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追我吧》过程中晕倒,现场经过十几分钟的抢救后,被救护车拉走。11月27日12时许,高以翔经纪公司确认了他的讯,称经过三小时的抢救,高以翔不幸离开了我们,并表示悲痛万分。(11月27日澎湃新闻)
年轻的生,在那一刻突然终止,猝不及防、让人错愕。艺人殒于综艺录制现场,满满的太可惜,太多的不值当。丝毫不意外,所谓“心源猝”的学判断,远不足以回应公众的惊诧与疑问。与之相较,网友似乎更愿意接受“太拼太累耗人”“节目度太大害人”之类的解释模型,而就在事发后的短时间内,大量与之相关的“素材”被曝出,约提供了某种“佐证”。高以翔到底是怎么的?注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围绕各种“答案”也便会有各种赋义和诠释。
应该厘清的是,猝很可能与殊体质、定基因有关。我们都知道,司法实践层面有“亡诱因”一说,也即诱发了身体原有潜在的或处于代偿状态下的致疾急发作或突然化而引起了亡。比如说“劳累过度”,它并不能在任何况下对任何人都必然成为亡诱因,但有时候却成为了某些人的亡诱因。
当然,司法鉴定和舆论认定,从来就是两回事。关于高以翔的猝亡,很多人已经咬定,就是节目组的责任。这尽管有些绪化,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至少表面看起来,该节目的确是运动量大、录制时间长,对参与者的身体构成了大消耗,这自然可视作“高危因子”;而从更深层次来剖解,我们更会发现,国内的许多综艺节目,其实都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缺陷。
事实上,国内综艺节目的大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客观来说,其理念定位、节目设计、过程管理等相对还很粗糙。在某些成熟市场内,有专门的“综艺人”这一群体,其从业者消化“艺能”的那套玩法游刃有余,也确实生产出了一批“好看”的节目。与之相较,国内的综艺,更多还是由演员、歌手等艺人“客串”,这种勉为其难的操作,造成了种种问题。以户外竞技综艺为例,节目组往往只会驱使“明星”做高度、高难度的活动,以此塑造“努力”“悲壮”的看点,但这种“卖苦”“晒惨”的策略,其实让艺人和观众都很累。
许多综艺,并没有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取巧办法,并没有把准受众的审美偏好,并没有掌握艺人的能力边界。自始至终,他们都在做着一件“勉”的事——勉艺人、勉观众。在综艺“无聊”“无意义”的背景映衬下,希望这样一起悲剧,能够醒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