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26日一出《还金记》,28日一出《白蛇·》,一今一古,一“马夫”一“许仙”,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这次“北上”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在广东,粤剧的市场很稳定,因此历来也较少出省。“有一句玩笑话,粤剧过长江拿的都很有分量。”在上海周信芳戏剧空间的化妆间里,文汝清一边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喝口茶润润嗓,一边“科普”起粤剧这种上海观众不太熟悉的剧种。
自然,这次“北上”,既是为了“演”,也是为了“冲”。次在沪演出的《还金记》并不简单,一部戏三人冲:饰演“马得金”的文汝清将参加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的角逐,饰演“花姑”的青年演员程君捷参加“新人主角”的角逐,饰演“王麻子”的青年演员冼鉴棠参加“配角”的角逐。
《还金记》改编自罗宏长篇小说《骡子和金子》,讲述粤北马夫马得金颇有奇的还金故事,同时诠释了他从一位普通马夫成长为一名红战士的人生历程。这也是文汝清主演的第一部红题材现代戏。“上次作为主演来到上海,还是七年前的粤剧《青春作伴》。”一口茶下肚,2016年广东初排《还金记》的细节浮上心头,“5个导演,有坐有站,就对着我一个人,一遍遍抠动作、研究手势。”文汝清武生出身,一开始按惯常方式演,被导演连说带骂制止了,“导演说,这次要撕开脸皮,要让马得金上你的身,你要当个体验派了。
作为一出现代戏,《还金记》在唱腔、音乐、表演上都保留了浓郁的粤剧统,唱念做,考验演员全方位的能力。马得金的一些动作、表、唱腔又都是短平快的节奏,需要破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以一种生活化的姿态塑造人物。“一遍又一遍演下来,我就像是创造了一个‘行当’。舞台动作、态都是为了突出阿金的人物格,耿直、憨厚,又带点与生俱来的机敏。”文汝清说。
2016年7月演时,《还金记》时长两个半小时,舞台上甚至出现了一匹真马。此番上海演是第四版,演出时间浓缩进2小时,删除了原先剧上的枝蔓,让主线更集中在“还金”节上,整体风格、人物定位、舞台调度都做了更细化的处理。整出戏的每一个间幕,换景时间不超过8秒,足见其紧凑。
都说“粤剧不出省”,某种程度上这与粤剧的语言有关。“《还金记》里有一些方言、俚语,它抛出的梗,在广东演,哄堂大笑;在北京演,鸦雀无声。”演出开场前,文汝清心里没底,但上海的两场演完后,他放心了,“我以为上海观众也会很冷静,没想到对剧中一些精心设置的点,他们也有应,有共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一个剧种要发展、壮大,必须在全国有影响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过去十年,粤剧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不仅有了诸多新的剧目,年轻人才的成长也非常迅速,“在广东,我们通过很多品牌项目培养戏,从一开始的两三成上座率到现在经常‘满’,这是粤剧的成长。”广东之外,她也希望粤剧能出“舒适圈”,走向全国,“让全国观众了解粤剧、喜欢粤剧。”曾小敏透露,未来计划每年去一两个城市巡演,“全国戏曲观众都比较保守,我们要主动靠近他们,主动走近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