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入冬了,饮料市场本来应该凉一凉的,但饮料队伍里突然出现越来越多苏水的身影,几十个品牌除了主饮料之外,苏水的种类和口味也在增多。业内人士称,中国消费者购买苏水越来越多,饮料品牌关注到苏水市场的增量,开始一轮苏水市场争抢赛。
为何选苏水?
在京东搜索“苏水”,国内国外的品牌和口味玲琅满目,款款商品销量都不低,而在京东“无糖饮料榜”上,苏水占据了前三名。
消费者为何选苏水?随着人们养生需求越来越迫切,消费者们购买饮料已经从一口畅快的碳酸饮料转变为矿泉水和苏水。其中苏水不仅仅可以解渴,作为一种健康饮料,正被饮料厂商大肆宣和推广。有说法认为,苏水的功效非常多,“改变酸体质”“美白肌肤”“缓解便”等等功效,更是带动了苏水的流行。
“没有其他饮料那么甜,还能解酒,中和尿酸。”消费者方先生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喝苏水已经两年多了,现在超市里销售的苏水品牌越来越多,他准备好好对比一下口味和价钱,定品牌。
记者走访几家超市后发现,货架上苏水的种类还真不少,研究一下成分,也是大有不同。比如一些苏水只含水和二氧化碳,而大部分产品除了含水和碳酸氢钠外,还含二氧化碳,或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或安赛蜜、食用香精等多种食品添加。不同品牌苏水的价格差距很大,差价达10元左右。
饮料公司为何盯上了苏水市场呢?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苏水的销售额增长可观。根据尼尔森的调研结果,2018年,我国食品饮料总体销售增长率为5.4%,其中,浓缩果汁、低浓度果汁同比下降明显,豆奶、无糖茶、苏水的增幅加快,尤其是苏水有着同比高达16%的增长。
上述尼尔森的数据还显示,作为一个新品类,苏水目前推广为迅速的地区是欧洲和美国,中国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在全球苏水市场中,欧洲国家苏水的产量占比高,为54.1%;其次是美国,占13.2%;中国苏水的产量为7.2%。预计到2020年,中国苏水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且未来十年内苏水品类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500亿元,饮料厂商正是看到这一广阔前景才纷纷入局。
从品牌方面看,屈臣氏、娃哈哈、名仁、可口可乐怡泉、依能、悦动力、燕京等几十个品牌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苏水饮品,而电商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外国品牌的身影,比如意大利潘德拉、泰国大象、西班牙霏澈等。
品牌繁多 群龙无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在商超还是电商平台,苏水的品牌和口味都让人眼花缭。屈臣氏和娃哈哈入局较早,作为老面孔,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铺垫和用户积累。而名仁苏水等“小鲜肉”品牌,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市场,取得不俗的销售成绩。在京东上,名仁售后评价已超61万条,可见一斑。
但总体来看,苏水市场尚缺行业龙头品牌。
快消行业专家朱丹蓬介绍说,目前我国苏水市场进入到导入期的后阶段,经过了近十年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宣,苏水概念已经被很多消费者所认知了。但也正是因为目前我国苏水市场发展尚处于导入期,行业还存在很多象。
其中,消费者对于苏水、苏水饮料、苏汽水等种类分辨不清,已经成为行业象之一。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前要仔细辨认才敢掏钱买单,“屈臣氏的才是真正无糖苏水,其他都有甜味添加。”一位消费者对《工人日报》记者说,但同时他也表示,对于苏水和苏水饮料有什么区别“不明白”。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我国,苏水产品分为天然苏水和人为添加的苏水饮料。人们普遍认为天然苏水对有较好的功效,后添加的苏水饮料则并没有太多的功能。
事实上,苏水市场一直存在虚宣的况。记者看到,一些品牌宣称苏水产品为“备孕饮用水”。原来,有明星声称“备孕期间喝苏水为生儿子做准备”,至于一些品牌广告宣的所谓美容养颜、便等功效更没有科学依据。“标注了各种微量元素的苏水,也并不能有效补充微量元素,各种添加和二氧化碳只能起到改善口感的作用。”营养学家在微博上曾经科普过相关知识。
而对于整个苏水市场发展而言,我国相关行业监管也并不完善。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苏水市场的标准规范包括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3年6月发布的《饮用天然无气苏水》(CAS229-2013)和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于2017年8月18日发布的我国饮料行业项团体标准《苏水饮料》(于去年2月18日正式实施)。不过,目前两个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还有很多没有覆盖的地方,还未形成统一的行业监管。消费者尤其关心的添加的种类和分量,暂时也没有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饮料厂商的苏水品类基本都是按照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来生产,市面上的部分厂商对天然苏水及苏水饮料的宣和定义存在分歧,市场急需来自国家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