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课本里的长征,真实展现了林雨、火连天的激烈战斗,书写了红将士冲锋陷阵、闯关夺隘的英雄壮举。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一齐开火,声,喊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背着马,带着手榴,冒着敌人密集的,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飞夺泸定桥》,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东西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竣工。泸定桥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链组成,其中9根底链,左右各2根扶手,底链上满铺木板。13根铁链之间按一定距离用小铁链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自此,泸定桥成为四川入的重要通道和事要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长征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会合,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5月25日,红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面对国民的围追堵截,浪大水急的大渡河口,船少人多的红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决定,由左右两路夹大渡河而上,夺取泸定桥。
此时的泸定桥,已有国民的两个团防守,同时获悉又有两个旅前往增援,企图阻拦红北上。
1935年5月28日早晨,接到令的红四团官,为与增援之敌赛跑,在天降大雨,山路崎岖泥泞的况下,忍着饥饿疲累跑步前进,一昼兼行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八十余米的桥板。
面对严峻形势,长途奔袭的红四团不顾疲累,在团长和政委的指挥下马上发起总攻。声,喊声,顿时响彻山谷。担任突击队的二连,在连长的带领下,22位勇士手握短,肩背马,腰缠手榴,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当突击队发起进攻后,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妄图阻止我前进。此时东岸我也赶到了泸定桥,很快将火扑灭。在两岸红的夹击下,守桥敌人部分被我消灭,部分仓逃跑。飞夺泸定桥战斗持续两个小时。
红主力顺利渡过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奔赴日的前线。但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