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0日6时30分讯(约通讯员 吴长飞 通讯员 杨静)8日,重庆綦江区丁山镇石佛村脱贫户危光前早早起床,步行10多分钟后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查看高粱的发酵况。
今年44岁的危光前,从来没有想到会在家门口工。此前,危光前在贵州遵义工,过着背井离乡的日子,直到2014年,他的妻子在床,他只好回到老家一边照顾妻子,一边种几亩水稻和苞谷。
种庄稼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收入,加之小儿子还在读书,经常是吃完上顿愁下顿。同年,小儿子被查出有地中海贫,这一消息如同雪上加霜,让危光前感到生活变得很吃力。
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了解况后,按照政策将危光前精准识别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凡是村里需要劳动力时,都会喊上他。
石佛村位于丁山镇南部,与贵州习水县寨坝镇接壤。由于产业发展滞后,曾先后被确立为市级贫困村和镇“后进村”,目前贫困人口有35户113人。
为了给贫困户拓宽收入渠道,该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通过承接项目的方式吸纳贫困户务工,其中村渠堰整项目和鑫源山庄拆除项目,解决了10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村集体盈利加分红共28万元。
今年3月,丁山镇的楠竹笋迎来大丰收,由于楠竹笋的采摘期仅有20来天,许多村民担心市场销售跟不上,“怕是要丰产不丰收哟。”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商议下,村里决定租赁一处村民的闲置农房改造成加工车间,将村民的楠竹笋收购过来制作成干笋,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们收购了6万斤楠竹笋。”驻村第一书记朱光伟说,甚至不少周边乡镇的农户都将楠竹笋主动送上门来。其中,石佛村6组村民张贵卖出8000斤楠竹笋时,笑得合不拢嘴,“这块心里的大石头,平稳落地了。”
加工车间不仅能增收村民收入,还能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可谓是一举多得,这时,石佛村萌生了想把加工车间变成扶贫车间的想法。
“但申请扶贫车间项目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朱光伟说,加工楠竹笋和豇豆都有明显的季节,满足不了长期用工的要求。“不如我们烤高粱酒吧,现在城里人挺喜欢和纯正的高粱酒,制作工艺也不算太复杂。”村支部书记刘朝华提议说。一番商量后,就开始动手干了起来。
今年4月,经过评审,石佛村的扶贫车间项目申请成功。5月,4000斤高粱、糯米和大米开始浸泡、蒸煮、发酵,两个月后烤制出了3000多斤酒。“闻起来香得很,要卖25元一斤呢。”危光前说。
像危光前一样,该村还有3名贫困户和7名村民前来务工,一天工资收入60元。“这里上班自由,气氛融洽,村里的干部信任我,还把车间的都给了我 。”危光前说,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收入稳定,还能照顾生的妻子,重要的是,这份工作给他带来了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的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