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5日6时讯(记者 伊永)他大半辈子致力于物研发,在美国待了16年,又在上海、北京这两个中国大的城市待了6年,却在临近知天的年纪毅然决然来到重庆,在大学里参与创办学院。他就是重庆大学学院任院长、海外高层次专家贺耘。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回乡开启新的事业。
贺耘(右一)在进行新研究。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国外生活16年后回国:是该回来做点事了
1965年,贺耘在重庆大足的农村。上中学时,遇到了一位讲课有趣且热洋溢的化学老师,引领他进入到化学的世界中,从此沉于此,也几乎奠定了他一生的兴趣所在。高考时,他被西南大学化学专业录取,本科后,又到兰州大学获得了化学硕士。
随后,贺耘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博士生。1990年,他离开香港前往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先后获得爱荷华州立大学有机合成专业硕士、加利福尼亚州克锐普斯研究所有机合成专业博士。并相继在跨国企业雅培、诺华、罗氏,以及美国生物科技公司(IONIS)和国际知名外包公司(PPD)等全球知名企业担任重要职务。
贺耘(左二)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2004年起,贺耘兼任中美生物技术与制协会(SABPA)科技委员会主席、理事、会长、全球联络委员会主席。虽长年旅居海外,但贺耘从没有断了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关注。
2006年,贺耘做了一个人生中重大的决定,在国外待了16年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国内发展,这意味着他放弃了在美国稳定舒适的生活、高薪的职位。他的亲朋好友中很多人对他的这个决定不解,贺耘说:“中国人在国外待了这么久,是该回来做点事了。”
有差距恰好说明有潜力 他回乡参与创办学院
回国后,贺耘先是在上海呆了2年,又在北京待了4年,当时正值国内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亟需研究专业人才。贺耘在京沪两地的国际知名企担任重要职位,将多年国外所学在国内大展拳脚,并积累了丰富的新研发和高层科研管理经验。
贺耘(左二)在指导大家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2012年,贺耘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回故乡重庆,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学院,并担任任院长。
重庆大学学院的前身是2011年成立的创新物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时,贺耘曾作为中心的聘顾问。重庆大学时任校长林建华、理学部主任吴云东院士与贺耘恳谈过多次,向他透露想要创建学院的想法。
说起在临近知天的年纪回到故乡开创新的事业,贺耘表示,除了盛难却,更主要的是他看中重庆在生物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贺耘说,重庆曾是全国五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不仅化学具备较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积累,中产业也明显,说明在产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是,从科研氛围、创新等大环境来说,跟国外和北京、上海这些国内大城市比起来,还是有差距。而正因为有差距,而说明更有机会和潜力,对他来说,则意味着有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贺耘是重庆大学学院任院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 摄
对比待过的三地 他说这是重庆好的时期
到重庆大学学院工作后,贺耘及其团队的代表技术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类创新物研究,二是国际临床新引进。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贺耘带领团队组建成立了重庆两江物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并兼任重庆两江新区生物产业聘专家,向“产、学、研”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
贺耘长期从事、、糖尿、代谢及炎症创新物研究工作,领导参与了数十项创新物研发项目,为成功开发创新物贡献了10余个临床新。此外,他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专局、国家发改委等科技项目10项,牵头搭建“物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创新物孵化基地-新设计与筛选平台”、“重庆市难溶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高端物技术转化平台”等多个研发平台。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
贺耘一直致力于生物创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 摄
如今,贺耘回到重庆已经7年了,这几年,重庆在创新等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这些成就的取得,贺耘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回想一路走来,感慨万千:“必须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贺耘说,平台很重要,有了平台,才会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和技术落地到重庆来。而重庆在引进人才和搭建平台方面给出的政策和条件越来越好,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贺耘在美国待过,在北京、上海顶级的行业待过,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越来越感受到,如今重庆在人才引进的环境、平台、收入等方面,与上述他待过的那些地方相比,差距都正在一步步缩小。无论从创新的氛围,还是人才引进的政策方面,他都觉得,目前重庆已经处在历史上好的时期,“这是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