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一个配套创新的奶牛农场
7月1日,星期一,。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健康奶牛养殖园区。
朱中川向长寿区畜牧局的专家介绍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粪便处理系统。
朱中川,重庆一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重庆一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牛公司微企农场的龙头企业。
一牛公司微企农场,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园。目前已成功孵化微型企业54户,实现产值1600万元。
“微企有先天的优势,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很上心,精细化程度比大企业高。”朱中川说,“但是怎么转变他们的理念,让他们接受先进的模式还需要时间。”
在朱中川看来,破重庆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需要在许多细致的环节上改革和创新。
因为一些需要改善的节点,是有着十几年养殖经验的农户们从来都没想过的。
现代化农场
6月30日,长寿的天气有些降雨前的闷热。
十二家为重庆天友业有限公司提供奶源的生产商齐聚长寿,召开关于行业发展的座谈会。
与同行的商人们一交心,朱中川更深刻地感觉到,奶制品产业链前端的奶源提供商们的生存环境很艰难。
利润空间小,议价权几乎为零,投入产出比有限。这是朱中川的感觉。
“在重庆做奶牛养殖苦,自然条件比不上北方。”朱中川说,“但是我们还是得努力地去完善自己。”
会议的中场,商人们开车来到了朱中川位于石堰镇的微企农场。
车从乡村公路拐进农场,先看到的是四百亩蔬菜大棚,甘蔗地以及葡萄种植区。
往里走,农场大门的旁边有一栋三层的会议楼。
农场里端,是一个10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棚。
配好的饲料被运往几百米开外的牛棚,跟牛棚连接在一起的是现代化的挤奶厅。在面向牛棚的右手边,是九个供微企户使用的小牛棚。
小牛棚的旁边有两栋小楼,一栋供养殖人员居住,一栋是测奶站以及兽所。
牛棚下方的管道,将牛的排泄物收集到与两个牛棚形成三角的粪便处理池,进行专业机械化的干湿分离。
分离产生的沼遗,是正宗的有机肥料。它们被管道运往农场前的蔬菜水果区用以施肥,以及提供农场近八百亩饲料草生长所需肥料。
饲料草,是每年可以多次收割的甜象草,需要大量的肥料支撑生长。
收割后,甜象草将成为奶牛饲料的主要原料。
参观的同行们对朱中川的做法很赞同。
农场的这种循环模式是朱中川的骄傲:“一些业内的老专家来参观后也觉得这样很好。”
微企的规模效应
2011年,一牛农场向天友业供奶3500吨。
2012年,一牛农场年产奶量达到4015吨,实现产值1600万元。
然而,农场里的1218头牛中,朱中川所有的还不到两百头。
其余的千头奶牛分别归50多家微企农户所有。
“说到这个模式,真是机缘巧合。”朱中川说。
2008年,决定进农业养殖行业的朱中川开始了关于奶牛养殖的各项调研。
以列、新西兰、澳大利亚,在参观过无数国外现代化农场之后,他的心里有了些底。
“我初是算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大规模养牛场。”
要建现代化的养牛场,环保和排污是关键。在咨询了大量专家团队,投下八百万修好一整套粪便处理系统时,把朱中川找去开会了。
“长寿区奶牛养殖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户各自圈地放牛,粪便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隽说,“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已经做好粪便处理工作的一牛农场。”
隽,长寿区工商分局微企科科长。
户们搬到了一牛公司的农场,朱中川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许不用再购置那么多牛就可以产生原有的规模效应。
“只要将户们团结起来,让他们适应农场的现代化操作,我们可以更精细化地做一个配套服务商。”朱中川说。
朱中川的想法得到了区微企办、区工商局、区现代畜牧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区畜牧兽局的全力支持。
户聚集起来先表现出了对优惠政策的吸引力。
不久,方便运输饲料的路修到了农场门口,自来水也从附近的水库引来了。
2011年9月,长寿区微企办专门成立了微企服务中心,上门为户们提供微企培训和手续办理服务。
“因为他们要照顾奶牛,我们就在农场的会议厅办了培训班。”彭秀说,“第一期就注册了34家微企。”
彭秀,微企服务中心主任。
目前,微企农场已经获得财政补助170余万元。
规模效应也逐渐体现在了销售价格上。
以前各自为营的议价变为农场整体议价后,牛奶商的收购价由每千克2.97元涨到了3.35元,高质量的奶源甚至涨到了3.7元。
“爱恨”交加
在农场里端的饲料棚柱子上,贴着一张单子。
上面详细地介绍着奶牛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各种饲料,以及饲料各种成分的比例以及终一公斤饲料的成本价格。
这是朱中川的专家团队测定出来的。
按照定的公式推算出各种饲料成分比例的精确值,使用专业的设备将饲料彻底搅拌混合。
用低的成本创造大的产奶量,这是国外享有盛誉的TMR技术,也被朱中川称为奶牛养殖的第二次革。
“它可以使每头牛的年产量增加一吨,大概是6000元的经济价值。蒙牛、天友等奶厂还有明确规定,使用TMR技术的牛奶每吨价格加300元。”朱中川说。
TMR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牛农场微创新的一部分。
粪便处理系统产生的沼遗灌溉的大面积甜象草,将上千元的饲料成本降低到了500元。
同时,农场也正在跟重庆大学的实验室研究其他附属产品的经济效用,例如沼气。
然而,农场的微企主们对这些创新的应却让朱中川爱恨交加。
微企养殖户,对自己的奶牛别上心。从接生到挤奶,从喂食到清洁,无不尽心尽力。
“就像在照顾他们的孩子。”在朱中川看来,微企的精细化管理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型企业。
“但是他们大部分有十几年的养牛经验,固有的一些理念很难突破。”朱中川说。
农场里的很多现代化技术,朱中川都希望农户们能充分利用,与微企精细化管理的优势相结合。
可是在固有的农业理念里,人力付出是不被计算进成本的。
“有的农户宁愿很辛苦地去外面割一些草,用镰慢慢切碎,也不肯花钱使用新的饲料技术。”
时间,是朱中川此刻需要的东西。
“只要这些微企能在大企业的冲击下活下来,就还有希望。当他们看到一牛可以用这种方式赚更多的钱,他们会慢慢跟着做。”
创新意识的人才缺口
杨勇才是在九个月前被岳父拉到一牛农场来的。
在这之前,他在外面了很多年工。
住在石堰镇的岳父在帮一牛农场做基建工作时,发现很多农户上这里来养牛。
一听,感觉比女婿辛辛苦苦在外工有盼头,便拉着杨勇才来农场考察。
杨勇才没养过牛,但在外面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了科学管理的威力。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农场里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老农户请教,而是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养牛的资料。
“两个月的时间里翻烂了几本书。”杨勇才说。
投入十几万买下十头牛,杨勇才正式入驻了一牛农场。
杨勇才已经意识到了粗细饲料的搭配可以在饲料成本降低的况下保证奶质甚至提高奶产量。
九个月过去了,每头牛每个月带来800元的净利润。利润成本比值达到100%。这是在有多年养殖经验的农户里也少见的。
“主要是我降低了成本。”杨勇才说。
朱中川的TMR饲养技术,杨勇才也想使用。可是TMR技术只有等到牛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所以我现在在申请微企,之后申请无息扩大规模。”
像杨勇才这样的农户在农场大概有十来家。在朱中川看来,他们就是农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他们是新一代的农民,大部分出去过工,见过世面,视野比较开阔,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朱中川说。
“如果农场能引进更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将来扩大到一定规模就有希望。”
朱中川关于农场的构想有很多。他称自己为理想主义者。
破农户小而全的模式,造人员分工的生产线,使一牛成为专业的服务配套商。
朱中川构想着延生产业链中更多的创利点,他说农业养殖还需要更多的创新。
当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记者邮箱 dengfengyi@cq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