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书店中卡拍照的游客
来旧书店拍照的年轻人
渝中区中兴路旧货交易市场有家旧书店火了。不仅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凌”风格吸引了众多来拍照卡的市民和游客,有时甚至需要排长队才进得去。上周,70岁的店主王米渝立了个规矩——拍照可以,但拍完照得买一本旧书。这样的“霸王条款”不但没有引起拍照者的感,还引来了不少回头客,找他荐书。
什么样的书店 能上《人民日报》?
今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该店的新闻图片,题为“书屋的气质”
今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对王米渝旧书店的报道
昨日下午3点,中兴路附二楼C区一家书店门口,排着一溜等着进去拍照的年轻人。书店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不到11平方米,大部分面积被一摞摞旧书占据,能落脚的空间也就3平方米左右。
书店挑高3.5米,从地板到天花板,堆满一层又一层旧书,人文、地理、教辅、科技、美术……应有尽有。要拿到上层的书,还得踩着梯子爬上去。“各类书籍毫无规律地堆积着,而有种的美感!简直是艺术品!”在重庆做自媒体的女孩刘若妍一边惊叹,一边在书堆中摆出各种姿势,请朋友按下快门。
“嗨,就是旧书,哪来的美感!”店主王米渝淡然一笑,但笑意里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他说,有的旧书店店主把书看作是宝贝,不允许动。“我从来不会。书就是让人翻的。”王米渝并未将书分门别类,都是一股脑堆在角钢造的简陋书架上。读者看上哪一本,直接抽走就是。“读者就应该随心所地找书,能翻到一本满意的旧书,就好像遇到失的朋友,是缘分。”王米渝很细心,上层的书意没有捆,这样书堆即使倒下来,也不会砸伤人。
今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该店的新闻图片,题为“书屋的气质”,还有一段话:“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买书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的世界……不同的书屋有不同的气质,给读者带来别样的读书感受。”
对此,王米渝浑然不知。直到一位年轻读者看见后,专门买了一份,装裱在相框里,拿来店里送给他。王米渝才知,自家书店上报纸了!自然是有些得意的,他将装有报纸的相框悬挂在大门上显眼的位置。
成都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旧书店老板看到《人民日报》报道,专门给王米渝来电话说:“老王啊,全国有上万家旧书店,你的书店恐怕是小的哟,可偏偏就上了《人民日报》!”
其实,王米渝对此并不很吃惊,因为今年以来,就有来自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前来店里拍摄、做节目,还陆陆续续有本地和外地摄影师前来拍照,有的还参加摄影展获了。一位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摄影师曾认真地对王米渝说:“王先生,你的书店有种的气质。我很喜欢。”
近20年从废品站“抢救”出上万册旧书
“看到好好的书被当作废纸卖掉,太可惜了。书的价值远远高于它们的重量。”有人称他为“救书人”,这个称呼他爱听。
自己书店的气质是什么,王米渝此前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王米渝今年70岁,是重庆建筑公司下岗职工,文化程度也不高,连初中都没。2000年3月,他借钱开了这家书店,纯粹是为了赚钱养家。
他守着书店近20年,周末从不烊,每年只在春节关门5天。守店的时候,他习惯翻开一本书慢慢读几页,对喜欢的地方,做一下批注。渐渐地,他也爱上了看书,“年轻时没条件读书,现在满屋都是书,也算弥补了遗憾。”
书店这些书,有的是读者搬家不要了拿过来的,有的是从书贩手里收来,有的是从拾荒者手上买的,有的是从废品收购站买的。“看到好好的书被当作废纸卖掉,太可惜了。书的价值远远高于它们的重量。”有人称他为“救书人”,这个称呼他爱听。书从收购站买回来后,王米渝都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清理、修补,有的还要把“分身”的封面和封底粘合起来,有的还要用酒精消。
王米渝说,按一天平均卖出30本书,算起来保守估计一年卖能1万本,近20年,卖的书相当于一个县级图书馆,而他就像是图书馆的馆长。
王米渝大的乐趣,除了看书,还有和读者交道。他喜欢跟读者讨论时事或某本书里的内容,也会主动为读者推荐书,直到他们选到合适的书,满意离开。他引以为傲的,是一件往事:曾经,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位姓刘的政部主任,来重庆时天天往他书店跑,淘了一大摞旧书,离开时还专门前来向他告别。他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也是别人需要的人。
“卡”拍照必须买本书
他说,希望自己店里的书不只是一个别的背景装点,而是能够装点人们的灵。
近几年,有了网络、电子书,来旧书店淘旧书的读者少了。王米渝的书店意外走红,成为年轻人拍照的网红“景点”,天天人满为,实在是让他有点猝不及防。
年轻人热衷于围着他的书店拍照,让王米渝既感到自豪,又有点忐忑,还有点说不出的滋味。他也知道钟书阁等网红书店,去拍照的人一度超过了买书的人。他说,希望自己店里的书不只是一个别的背景装点,而是能够装点人们的灵。
来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对书店的正常营业也造成了影响。起初,王米渝都是正常接待,慢慢就有点吃不消了,因为来拍照的人几乎就没有断过档!多的时候,一天来了上百人!有读者向他建议,收钱拍照,他觉得不太妥,如果只是收钱让人拍照,他心里难安。后来,又有读者想出个主意:拍完照,得买一本旧书走。王米渝采纳了,从上周起便如此执行,“也是希望提醒年轻人少看点手机,多看点书!”于是,从书店挎着相机走出来的年轻人,个个手里都拿着一本旧书。
王米渝觉得,卖书就是卖知识,不仅仅要把书卖出去,让大家都爱上读书,也是一种责任。现在自家书店成了“网红”,老王也更加自信了。他还准备开一个旧书库,叫做“弃书库”。“弃书”意为被丢弃的旧书。用重庆话读起来,又是“去书库”的意思,他希望提醒大家多多去读书,而不仅仅是来书店拍照。
“老王,你又是后一个下班哦!”下午5点,已过了中兴路旧货市场关门时间,保安帮着了几次,还留在店里拍照的读者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王米渝关了灯,拉上了卷帘门,身后上万册图书渐渐入暗之中,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