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监管部门重申严炒行为——“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
虚拟货炒作近期出现重新“冒头”趋势。据相关部门监测,比价格近一段时间飙升了40%;甚至有言论说“94令”已经过时,会抑制社区发展;还有一些机构着“区块链”名义搞非法金融活动……对此,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一位接近相关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在虚拟货整方面,前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各方也形成了共识,但由于有些不法分子借助“区块链”名义重新“造势”,近期监管部门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措施,对存在的种种象进行纠偏。
所谓“94令”,是指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正式定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次代发行)本质上是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行为,要求立即停止所有代发行融资活动。
据介绍,相关监管部门近期开展了系列工作,给全国各地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惕借助“区块链”推广宣,从而导致虚拟货“灰复燃”,要求各地全面排查属地借助“区块链”开展虚拟货操作活动的新况,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相关况总体可控,对于‘出海’虚拟货交易场所,监管部门进行了一些技术处理,同时要求主要支付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从支付结算的环节加排查和清理。”上述人士说。
“目前击虚拟货、击ICO的政策没有变化。”这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再次调,我们国家关于“94令”总体的政策是不变的,而且还会加大力度,发现一起及时处置一起。
关于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推广运用,该人士认为在两个方面有一定潜力:
一个是商业银行,包括第三方服务公司,运用区块链多方信息共享的点,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信息推送给金融机构,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评估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偿能力和信用风险等况,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些索运用。
另一个是在跨境支付领域。跨境支付存在着手续费高、流程比较长等问题。对此各方在进行一些尝试,比如国外有技术企业在索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点对点的清算网络。
“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所有的虚拟货在中国都是违法的,要严严。”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未来可能是一个“小步快走”的节奏,在积研究的同时,也要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