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编者按:大记者队伍,是高校宣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融媒体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创新索、扎实推进记者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四力”教育实践,深入实施“宣思想工作队伍培育专项计划”和“十百千记者培养工程”,造了一支信念与担当并重、怀与能力兼备的宣工作生力。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开展了第四届“校园记者风云人物”评选工作。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部门)初审、委宣部复审、专家评委评审,共评选出重庆理工大学第四届“校园记者风云人物”10名。人民网重庆教育频道将对重庆理工大学第四届“校园记者风云人物”进行系列报道。
人民网重庆11月1日电 作为重庆理工大学新闻中心骨干记者,该校化学化工学院2016级王玲曾获得中国青年网通讯社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中国大在线重庆理工大学网通站“优秀通讯员”等多项荣誉。她说,作为记者需要及时、准确、直接地报道校园里的新闻,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王玲。重庆理工大学 供图
改变自己:零的开始
大一时,王玲从学姐手上接过一张宣单,她的记者道路上便从此开始。在重庆理工大学新闻中心,她一呆就是三年。
对于记者来说,必备的技能就是优秀的撰稿能力以及感知新闻的敏感度,但是理工科出身的王玲,文字功底并不是很好;在策划部这样一个非常需要文笔的部门任职,她选择了在一次次的采访中磨练自己。
“记者采访不同的人,报道不同的人的故事,这本是缘分,也是一次次相遇的故事。”从初的“采访提纲就要改3、4遍”、“采访期间磕磕巴巴,不敢与被采访对象对视”,到后来可以熟练的完成采访工作,到后可以自信地拿起话筒面带笑容地采访院长、书记等领导,王玲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成长。
王玲不仅对自己非常严格,对下属也是如此。曾任校新闻中心新媒部部长的潘宏丹回想起:“玲姐对我们十分严格,就拿年末总结来说,人家只会要求写一年的总结,她还会让我们写后面的工作计划。”
数字突破:向“1”的奋进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大三本来学习生活很忙碌,但王玲还是选择留任校新闻中心,继续追寻心中的记者梦。这一年,她任职校新闻中心新媒部分管主席,转战新媒体宣工作,主要负责运营“重庆理工大学官方QQ公众号”、“重庆理工大学表白墙”、重庆理工大学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及“QQ”等媒体账号。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但她认真学习、合理管理,将校新闻中心的新媒体宣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身为记者,就应该将新闻的声音带给身边的人,让跟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在留任校新闻中心任职副主席期间,王玲在新媒体宣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的成就,实现了QQ公众号丝量累计增长1万+,成功突破两万大关,每日丝活跃度平均保持在30%至70%间,公众号跻身全国普通高校月度排行榜的20,全年审核公众号推文500余条,参与大小选题策划二十余次,活动策划30余次。
这一年,王玲还将重庆理工大学表白墙造成青年喜爱的网络生活社区,负责运营的重庆理工大学表白墙,丝实现了从6000到1万+的突破,平均每条动态浏览量达15000+,单条动态点赞量500+,截止到采访时,表白墙总浏览量已成功突破990万,校新闻中心还成功依托表白墙策划举办了“校园美食节”、“重理工锦鲤”、“520”等热门活动,得到了全校青年师生的广泛喜爱与支持。
今年3月,王玲牵头新媒,带领新闻中心团队,用了14天、336个小时, 自拍自导9张人物写真海报、70余个祝福,获得了1000+现场参与量。在女生节活动的时候,2天12万+的曝光度,更是让重理工全校师生看到了“重理工第一新闻天团”的魅力。
破茧成蝶:成为属于自己的那个“1”
王玲在校新闻中心的两年工作经历中积累了许多新闻素养,但是为了突破自己的能力瓶颈,她勇于抓住机会,去到新闻的“第一线”,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提升自己。
2018年6月,王玲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优秀高校的同学,以记者共同参加了第十三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国际博览会宣报道;同年7月,随队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白天和他们一起组织活动,发现其中的亮点并记录细节,晚上挑选合适的,再结合组图写宣稿件。
“下乡的几天里,常常熬赶稿、忙到凌晨两三点,但即便再累再苦,她也依然能够攻克困难。”王玲在回忆三下乡活动时这样说道,三下乡活动的7天时间里,王玲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发表30余篇新闻,受到了随队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称赞。寒,在其他同学已经归心似箭迈向回家的途中,她却选择留校申请媒体实习。
“作为一名的记者,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去展现自己的能力。”王玲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用实力让记者怀落地,让更多的人听到她的声音,成为属于自己的那个“1”。(胡虹、刘铖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