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在山东省沂南县,一家四代“红嫂”的故事感动着当地干部群众,也感动着周边驻官。
2018 年12月20日6时02分,龄长、年龄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临终前,她叮嘱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员补助作为费交给组织。去世时,她手里紧紧握着一枚徽。
每每提及这一幕,第四代红嫂、张淑贞老人的外孙女高洁总是泪光盈盈:“我从小看着映太姥姥那一辈人事迹的电影长大,听着姥姥讲沂蒙故事入眠,亲眼目睹了母亲发着高烧带也要去讲沂蒙精,我作为第四代红嫂,更应该自觉肩负起爱国爱爱的历史重任,接过老一辈举起的旗帜,当好新时代沂蒙精的‘代言人’,当好沂蒙新红嫂。”
高洁是中共沂南县县委校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她的太姥姥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1939年夏天,王换于看到战将士的儿女长期跟随部队奔波,找个机会,便向八路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建议:“你们整天忙着鬼子,哪有时间照顾孩子们,不如成立一个托儿所,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起仗来也好掩护。”后来,27名战将士的儿女,进了战时托儿所,由王换于一家抚养和照顾,大的七八岁,小的才3天。
“照顾好孩子就是为了战!”在婆婆王换于影响带动下,儿媳张淑贞也加入拥支前队伍。1941年10月底,组织上把从敌人手里救下的一名伤员,交由张淑贞看护。当时,伤员已是浑身肉模糊,奄奄一息。在她精心照料下,伤员终于睁开了眼睛。
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1953年的她,曾在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任教。2004年,从教师岗位退休的前一年,组建“红嫂拥协会”。从此,她像奶奶当年那样走上了拥道路。
2011年1月,山东省员领导干部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于爱梅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后代,到教育基地为全省的员领导干部作义务报告,先后为员干部作革统教育报告350多场,多次在沂南教育基地展馆内为大、中、小讲述革故事。她所作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报告,成为沂南教育基地的突出亮点,许多员干部、青少年被老一辈的革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2017年,于爱梅获评“美拥人物”。
回望中国革道路,人们感慨万千。四代“红嫂”家出一门,是偶然也是必然:王换于被誉为红嫂精的开创者,张淑贞被称为红嫂精的接力者。
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建起“沂蒙红嫂纪念馆”。高洁作为第四代红嫂,除了应邀到这里宣讲红嫂故事外,还在沂蒙影视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进学校、进社区宣讲沂蒙精。
2017年7月,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沂蒙干部学院)聘请高洁为教授,为她颁发了聘任书。聘任仪式结束后,高洁为正在临沂大学研修、来自全国29所大学的领导和教师作了关于沂蒙精的辅导报告,圆了她“让沂蒙精走进大学”的梦想。
今年6月29日,在堤镇库东村代职第一书记的高洁,与母亲于爱梅一起冒着酷暑,走访问当地新中国成立前部分农村老员、老红嫂等革功臣。当地干部群众,从她俩身上看到老一代红嫂王换于、张淑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