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材基地里,秧苗长势良好。亚辉 摄
“明天有雨,今天赶紧给‘麦冬’上肥。”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石干村村民张光兰收到短信,即刻行动,5分钟之内就联系好了上工的村民。
“种植中,养护是关键,要借大自然的‘东风’。” 重庆迪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小平和张光兰站在地头,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种材经验。
在他们的脚下,是去年10月初流转的用于发展中材产业的1200亩土地。依托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种植种材产业方兴未艾,帮助村民脱贫,拓宽群众致富路,走出了坚实一步。
家门口务工 顾家挣钱一举两得
“中材基地的建设,我受益很大。”张光兰的丈夫庹大友常年,致使家庭贫困,务农种地和偶尔做零活的收入,难以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自从把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自己也在基地务工以来,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观。”以前,张光兰的工作状态就是零工,收入不稳定。而如今在家门口工,干一天得一天工钱,从不拖欠,既是一件吹糠见米的事,还可照顾家中的老老小小。
“一亩地流转费一年450元、务工一天60元,中午还吃免费饭,一年算下来收入1.5万多元。”张光兰算完账信心满满地说:“我现在还是组长哩,带领大伙儿一起脱贫致富。”目前,和张光兰一样每天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七八十人,其中贫困户占到了四分之一。
“这个材基地作用大,村民的土地流转金一年就是50多万元,劳动收入就是100多万元。”马武镇白果村支部书记杨峰说,今年,马武镇已发展中材3000多亩,截至目前,全镇中材种植面积达1.3万亩,中材已成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及脱贫攻坚的一项主导产业。
返乡青年人品好 脱贫致富思路广
“小伙子人实在,帮我们脱贫,待我们好得很。”张光兰别感谢伍小平,“地里活多,下山不方便,他做好饭给我们送过来,夏天买西瓜,冬天改上班时间,一点‘老板’样子都没有。”
伍小平是土生土长马武镇石坪村人,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他在当地镇、村以及家人的支持下,2018年9月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了回乡创业成立重庆迪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中材产业,拓宽当地村民群众共同增收致富路。
千亩良田,“干”字当头。去年10月初,在马武镇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伍小平在白果村、石干村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中材示范基地,发展中材产业。在今年2月初已完成了土地整、起垄,播种白花前胡、精等中材。
“目前中材基地种植的白花前胡、精等5个品种中材长势良好,有望今年喜获丰收。”伍小平一边指导工人锄草一边查看种植的材说道,“白花前胡属于一年生材,管理好了,亩产可以达到两千斤,大约每亩有四五千元。”
“我还要在材基地里建加工厂,减少农户支出,提高附加值。”伍小平说,他的脑袋里有很多想法,现在正在一条条捋,一步步实现。“等你们下次来,我们的智慧化管理机器就已经‘上班了’。”
创新模式信心 农户增收有动力
是什么给了伍小平种材信心和动力?
“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三位一体,效果立竿见影。”马武镇副镇长张毅脱口而出。
伍小平所成立的合作社,架构明确,制定了章程和规章制度,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实行“入社自原、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组织原则运作,采取统一种植、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
同时,合作社还实行订单生产,每年与社员农户签订材回收合同,计划在本年内吸纳太和片区90%的贫困户加入,在2年内带动农户种植3000亩,实现产值1500万元,在3年内带动农户种植5000亩,实现产值5000万元。
“合作社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托管倒包、务工收入、提取扶贫基金等五种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入社农户和贫困户增加收益。”张毅一项项帮农户算收入:
每亩土地流转费450元;由合作社统一订单收购,每亩增加收益约2000元;入股分红每亩约200元;每年从当年盈余中提取10%的扶贫基金,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子女就学等问题;基地务工收入1万余元。
“这么多项目加起来,合作社里的农户户均每年将增收2500元以上。”张毅表示,若合作社修建加工厂房进行中材加工生产,还可使农户再增加20%左右的盈余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