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程蓉)日前,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接到江苏连云港赣榆区一位农村家长王女士的投诉,7月11日晚,当地一名乡村退休生王聪(化名)给孩子贴了“三伏贴”,没想到贴敷之后,孩子出现了轻重不同的呕吐、拉肚子、后背发红起泡等不良应。其中1岁半的小女儿应为烈。王女士把两个孩子送往院,生初步断为背部物灼伤。据记者了解,“三伏贴”是借鉴“冬夏”中理论的流行法。这次共有6名儿童出现不良应。
王女士回忆,7月11日上午10点多,她带着两个孩子在退休生王聪家贴了6个三伏贴。“生说这个贴对孩子好,贴上不感冒。”
当天,一共有6名儿童贴了“三伏贴”,除了王女士的两个孩子,王聪的外甥、孙子、孙女3个孩子,还有1人是王女士丈夫姐姐的孩子。当时王聪告诉王女士“小孩贴了这个一年都不生”。
回家后,王女士按照王聪说的时间和方法将贴撕了下来。虽然看到孩子后背发红,但想到生所说的正常况,当时也没上心。然而两天后,两个孩子慢慢出现了呕吐、拉肚子、起水泡、红肿加剧的况,睡觉只能趴着,1岁半的女儿一直在哭。与王聪联系后,王女士得知其他4个小孩也出现了后背发红起泡等应症状,症状重的是王女士的女儿。
随后,王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前往连云港市人民院,生断是背部物灼伤,并提到小孩以后可能会留疤。“第一天后背发红,里开始起小水泡,后来水泡越来越大,女儿开始呕吐和拉肚子,我只能一直抱着她。十来天一直在涂膏,可后背的红肿还是消不下去。”
随后,王女士选择报。
退休生王聪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退休前,他是一名农村所的西全科生,此前并不懂“三伏贴”,只是想给孩子们“谋福利”,因为与受害者家庭关系不错,也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王聪表示,这些三伏贴是由陕西某公司在赣榆区的代理提供给他的,当时,代理拿着贴和一包配置好的20多克瓶装中,“装在白半透明的瓶子里,上面没有写成分标识。”
王聪回忆,代理让他“要把和姜汁混合成糊状,按豆粒大小敷在消肿止痛贴上。”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次给孩子用了“三伏贴”就出现了不良应。
“我不能判定品合格与否,但这些贴是有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号的。”连云港赣榆区卫生监督所科科长杨杰称,他们检查王聪家时并没有找到相关品,随后也发现王聪在家中未取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活动,导致多名孩子出现不良应,已经涉嫌非法行。“卫监所主要管理生行是否合法合规,对于品经营和销售环节,是无法管辖的。”
今年7月12日至13日,江西省儿童院用“三伏贴”共儿童881名,其中有92人出现瘙痒、灼痛、水泡等不良症状。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后称,该院人员为提高效,在“三伏贴”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度提高到62度,是导致部分儿童贴敷后出现皮肤不良应的主要原因,并称不良应整体可控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将继续追踪。(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