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创业研究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指出,方兴未艾的创业领域的研究应该从“中国化”的角度出发更为妥当。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Journal》副主编、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李涌通过对中美各类管理学、创业学杂志期刊刊登文章的况分析后发现,世界各国学者有关“创业”的研究依然比较少。比如,管理学主流杂志AMR过去多年来总共只发表了7篇创业相关的研究,并且文章着重在“理论上”谈概念。从文章的引用量来看,从2005年到2019年,有关创业的文章没有增长的痕迹,“早期文章逐渐成为经典,引用非常高。虽然发表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但引用量有一个很明显的稳步增长。”
李涌认为,创业研究将成为未来管理学、创业学领域“中国研究”可以有突破的新角度。
创业如今在中国的方方面面开始崛起,且以青年创业居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雷家骕就注意到了这一中国有的“创业现象”。
比如,有青年创业者把城市里淘汰的笔记本电脑低价收入后修理一下,再廉价卖到农村地区,解决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优质的城市学校,把他们的课程通过网络递到农村学校,甚至还有城市里的培训机构把教育资源免费向落后地区开放;“骨骼增”装置帮助城市里的中老年人群体找到对骨骼衰老的新方法;学校办公室碎纸机里的碎纸可以被利用起来,直接在校园里从事“再生纸”业务。
“这些,都是在中国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创业好例子,创业研究是不是应该有些中国?”刘志认为,创业研究应该在“中国化”上下功夫。诺贝尔和平获得者尤努斯曾在2007年时说,“许多年轻人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不能找到任何激发他的有价值的挑战,所以赚多少钱不是令人鼓舞的目标,创业可以填补这样一个空白”。
刘志说,创业是中国青年未来的希望所在。
“中国企业的生存,有它的土壤。”刘志说,早我国国营单位通过“国家办”的方法,开办了包括福利企业、非营利组织、企业等在内的中国国企。这些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市民发育、市场经济完善、调控以及儒家思想文化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
但如今,中国的企业由很多中青年群体个体在创办,中国提供支持。比如,“中国企业认证”正在帮助这些企业变得更加“合法化”;成都、北京、深圳陆续出台了支持企业创业的先关规定。
刘志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目前在做企业的创业者有几个典型征。比如,他们更多是本身就具有“商业背景”的人,看准了某个市场机会;他们大多是“中青年高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居多;他们创办的企业规模小、且多注册为“企业”;他们聚焦环保、社区和弱势群体。
“与我们2017年第一期的相比,他们从事生态保护行业的比例有所增加,今年获得捐赠的企业比例也有所增加。”刘志说,这说明中国各界对企业的认同度正在发生变化。
“创业研究绝对不是单一创业,它更多是跟、市场、都有联系的创业。”刘志发现,这种自下而上的行为可以推动结构的改变,“这是变革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讨中国企业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