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亦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多位来自学术界、慈善界和金融界的人士聚集一堂,讨“科学精与慈善文化”如何在互相支持和包容中推动进步。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工作司副司长义芳介绍说,2018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439亿元;目前,全国慈善组织的净资产总额约1600亿元;慈善信托合同规模28.6亿元;全国现有注册志愿者超过1.34亿人。互联网慈善异突起,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52.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超过18亿元,充分体现了科技和慈善结合的力量。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书长陈越光在致辞中指出,科学精与慈善文化是当代慈善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题。他提出,要从三个层面思考。一是科技为公益慈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什么?二是科学精是否就是科技的方向盘?慈善文化能给它一个善的指向吗?三是慈善文化不能有悖科学理论和实证的经验,科学精是否又是慈善文化建设的理支撑?
论坛上,北京修远经济与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杨平对2019年度我国慈善文化热点事件进行了回顾梳理。主要包括:2019年,力量积发挥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我国注册志愿者超过1.2亿人;99公益日的公众捐赠数额翻番,地方慈善会成绩亮眼;“蚂蚁森林”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腾讯提出了“科技向善”的目标;阿拉善SEE将责任注入企业文化;数千家组织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严重失信名单;德云社演员众筹引发热议;民政部设立了慈善社工司;公益慈善学科建设等。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书长刘福清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表示,2019年是脱贫攻坚关键之年,2020年是收官之年,组织应牢记责任使,当其冲,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努力做到雪中送炭、拾遗补缺,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她指出,当前慈善文化的理论支撑不足,高校、科研机构应加基础研究,形成中国的慈善文化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