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人脸信息正在被广泛使用,但对人脸信息的保护却显然不够。媒体发现,人脸信息在网上被公开兜售,5000多张人脸,包只要10元。
被卖的人脸信息并不难找,在二手交易平台和贴吧里随手就能搜到“人脸数据集”等产品。可以用来办“正经事”的和信息合集也在被卖,高清证件照5毛钱一张,、姓名、、和手机号“四要素”也只需要4元一份。
人脸信息的售卖价格和它能给信息所有人带来的财产和人身损失,或是给盗用者带来的收益,不相称。10元买到5000多张人脸不同角度的相片,可以通过很多App甚至部分电商平台的面部识别测试,而有了高清证件照、、号和手机号,就可以完美地成为这个人的委托人,办理银行业务、申请信用、注册公司,甚至用于罪。
也就是说,可能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里的钱被清空,支付平台上多了很多不是自己经手的支付账单,没借过钱却背上大笔信用,因为自己没注册过却在自己名下的公司而躺进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甚至有了案底,只是因为你不知道在哪里“丢了脸”。
目前,人脸信息使用的场景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刷脸支付、安防准入,也可以作身份验证,重要并不亚于指纹和。但人脸信息是外露的,在遍布高清监控摄像头的里,采集人脸信息比采集指纹要容易得多。况且,现在着便捷的旗号对人脸信息进行滥用的况非常严重。想不“丢脸”,好难!
有一种“丢脸”,是可以有限度防止的,那就是商业App对人脸信息的采集。多款以面部分、自拍为卖点的App都会在协议中面部信息使用的“霸王条款”。例如,今年8月火一时的AI换脸App“ZAO”由于在条款里设置了“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与编辑”的条款而引发广泛争议,被工信部约谈。但是,让用户自身通过提高权利意识而拒绝使用某款产品,要求有点高,因为通常不合理协议都非常蔽不易发现。而且这也不合理,这样的“霸王条款”本来就不该存在,让用户通过放弃获得服务和便利来捍卫本应存在的底线权利,实在过分。
另一种“丢脸”,防不胜防,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机构的制刷脸、公司采用人脸门等等。其中很多都是对人脸信息采集的滥用,为服务提供方带来的一点便利和对个人权利的损害根本不成正比。地铁安检刷脸、公司用人脸信息做门系统,都是毫无必要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迫年票用户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否则不给入园,则更是荒谬。但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公司,都是个人很难博弈的。
人脸信息属于度敏感的个人,“丢脸”后果其严重,但无论是人脸信息的采集门槛或是保护层级,都没有得到和它的重要相匹配的重视。对于如此重要的信息,不能期待采集方的自觉,什么机构什么服务是否有采集人脸信息的必要,必须经过严谨论证,对人脸信息的保护要求亦应十分严格。防“丢脸”需要法律来设置底线,在更严重的后果出现之前,人脸信息的滥用和保护缺失必须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