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队员们在救援途中。资料图片
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山市境内,为“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作为双“世遗”,山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登山险。
山风景区旅游旺季的日接待游客量高多达6万人次。近年来,随着自驾游、险游的走热,由于部分游客和“驴友”安全意识淡薄,逃生自救能力不,导致遇险事故时有发生,应急救援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消防专业化山岳救援的需求也更显迫切。
2018年8月,国家山岳救援山大队(以下简称“山大队”)正式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2010年10月的山消防山岳救援队,即山风景区消防大队,主要承担山风景区内的灭火救援和全市山岳救援任务。
脱下橄榄绿,穿上“火焰蓝”,山大队大队长王正好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山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游人如织。每一次救援,队员都在与时间赛跑,都承受着巨大的力和生危险!”
山岳应急救援数量逐年上升
自2010年建队以来,山山岳应急救援数量逐年上升,山大队多次参与山岳类救援事故处置,解救、救助人员达50余人。
2010年12月12日18时许,山风景区110指挥中心接到报,18名上海大进入山风景区未开发区域险时路受困。指挥中心立即向上级汇报况,并立即组织力量施救。山大队6名官分成两组,分别跟着各组长和当地向导,在救援指挥部的指挥下展开搜索救援。
杰是山大队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消防“老”,他干消防今年已是第17个年头。2010年在山营救上海大行动是令他“刻骨铭心”的一次救援。
那天天路滑,当搜救队员千辛万苦找到遇险大,在带领返程的途中,一位参与救援的民不慎跌落悬崖。
30米的悬崖落差在当时绳索救援装备不算先进的况下,想要达悬崖底部十分危险。杰主动请战。在队友协助下,他运用简易装置,以悬崖边的一棵松树做锚点,使用安全钩下至悬崖底部将那位民救出,遗憾的是,那位民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
从那时起,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山岳绳索救援技术学深学透,保障山百姓及游客的生安全。后来,他在学好日系绳索技术的同时,又刻苦学习了欧系的双绳技术。
2016年6月10日18时14分,山大队接到山风景区管委会通知,一名游客被困于云谷索道4号塔架与5号塔架西南侧山上的陡峭山坡上,大队立即出动两辆车10名队员携带单救援装备和400米救援绳前往处置。
18时44分,救援官达现场并开展查。被困人员为一名广东籍大,约9时20分从云谷寺出发,擅自进入已废弃的景区开发路线进行险。当天16时,该发现自己卡在陡峭山坡上被困,遂电话报求助。
救援队员经过现场勘查确定营救方案后,由6名消防队员分先锋组和救援组开展救援。在索道检修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乘坐索道检修车达5号塔架,先锋组通过绳索救援技术到达5号塔架上方,铺设路绳进行下降。
此时天已暗,沿途地势险峻,均为悬崖断壁。约1个小时后,救援小组顺利达被困人员位置,对被困人员进行安抚。经短暂休整后,指挥员下达令,为被困人员穿好安全防护装备,并在两名救援人员的陪同下攀爬上约25米高的塔架,翻越索道钢缆后安全进入索道救援缆车。
21时,被困大达安全区域,成功脱险。
“离开绳索技术,山岳救援几乎寸步难行”
在山岳救援体系中,绳索救援技术在山岳救援体系中占有大的比重。“虽然绳索救援不等于山岳救援,但离开绳索技术,山岳救援几乎寸步难行。”山风景区消防中队副中队长赵健说。
赵健2014年后才接触山岳救援,令他印象深的是2015年刚学完双绳技术时的第一次救援,山市歙县一名采石耳的村民坠崖,“那次救援很成功,但当时我站在悬崖边时,腿却一直在发抖”。
“当初用的是日系救援技术,没有装备和器材,我那时候刚下队,心里没底,了解得不深入,带队去处置,空有热,没有技术,肯定不行。”赵健说。
山大队多次邀请全国绳索救援专家给队伍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参加的培训多了,参与的救援多了,山大队的每个队员就更明白,过硬的绳索技术才是救援成功的有力保障,而队伍需要不断学习新型的绳索救援技术,索总结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山岳救援技术。
2018年9月,山大队28名队员分批赴广东珠海开展绳索培训,全员通过考核并取得了国际工业绳索技术协会一级资质(IRATA一级)。山大队还结合在多年实战中的专业绳索技术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山消防山岳救援小组编程。
编程针对不同环境和救援人数分为6人救援小组模式、4人救援小组模式和多组联动救援模式。6人救援小组即1名指挥员、1名安全员、2名先锋员、2名操作员;4人救援小组即1名指挥员、1名安全员、1名先锋员、1名操作员,根据不同的任务分工携带不同的装备,在统一的指挥下协同作战完成救援任务。
经过多次实战的检验,赵健对3种救援模式的编程都已烂熟于心,而且多组联动即多个6人小组和辖区内的其他救援力量联动,可以开展大型的山岳类救援,处置多人的遇险救援。
2018年,山大队还承办了全国山岳(高空)救援技术培训,将安徽基础绳索救援技术向全国推广。
推动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升级
“山岳救援的点:一是遇险者多为未开发区域,救援人员难以直接到达;二是救援环境复杂、行动受限;三是施救难度大、时间长。”王正好说,“只有实战才能提升队员处置能力。”
国家山岳救援山大队的建设任务落到山消防山岳救援队时,山风景区消防大队大队长王正好的心里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上级领导肯定了我们多年的工作,担忧的是如果没有把建设任务完成好,就会给队伍抹。”
王正好的担忧不无道理。尽管队伍原来也称山岳救援队,但与组建“国家队”的要求和目标存在不小差距。“国家救援队建设有明确的标准,对消防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原有的训练设施,根本无法满足队员训练的需要,因此加快训练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在建设绳索综合救援训练设施时,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山大队仍结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标准,新建永久大型钢结构训练设施,协调了模拟索道训练设施建设,在山风景区内增设了5个实战训练点。
为保障队员的自身安全,山大队还加了对队员的基础保障,对宿舍、执勤车库、器材区和生活保障区进行改造,改善队员的生活条件,并按标准配齐个人防护、单必配、公共必配等装备。
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周志平认为,队伍职业化不仅是装备上的提升和改良,更是专业化救援理念、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增。大队定期邀请国内外绳索救援专家为队员们开展山岳(高空)救援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具有“大应急”意识的专业化、综合消防救援力量。
山大队凭借多年的培训和实战经验,编定《绳索技术应用指南》《山岳救援体系资料汇编》等指导手册,索并形成了索道前后端滑降控制、车厢内伤员救助、缆线临时锚点设置等技战术12个,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救援技术空白。2019年7月,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罗永来队调研后给予了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