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历博物馆“馆”见证中国学进步
发布日期:2015-12-22 09:27:41
来源于:http://news.cyol.com/app/2019-08/31/content_18137443.htm
上图为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钟彬在中南大学湘雅院历库中翻找纸质老历(8月6日摄);下图为中南大学湘雅院历库中保存的一份1949年的老历(8月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帅才、刘芳洲走进中南大学湘雅院历“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尘封已久的历史气息。188万份映射着中国现代学发展脉络的老历从旧时光里走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光里的故事。存于历库里早的历是1945年书写的,70多年前的历字迹流畅工整,堪比字帖,手绘精美得可以挂进画廊。这里有存放纸质版历的大型历库、保存着几十万份影像资料的胶片库和188万份已经扫描存进电脑的电子历数据库……这些老例如同现代学发展的“活化石”,见证了我国中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和现代学的自主创新之路。
上图为湘雅院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在翻阅过去用于查找历的姓名卡片(8月6日摄);下图为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在展示过去用于查找历的姓名卡片(8月6日摄)。生曾在历里仔细记录菜名1946年,一位名叫罗天学的工作人员在中南大学湘雅院老办公楼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建立了历库,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保存了1945年到1951年的案,早案可追溯到1945年10月12日。中南大学湘雅院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主任金敏说,历库着很多有研究价值的“古董”,早期历以英文为主。对于疑难杂症和殊历,生都会配上自己手绘的图片,让人更好地理解,也为后续学教育提供素材。到了1951年,湘雅院的历记录从英文转为以中文书写为主。当时外籍生退出中国舞台,本土培养的学人才开始发挥作用。这时期的案保存了生的手写原稿,当中有很多生后来成为国内学大家,因而这些手稿具档案价值。“腊豆子、香干子、腊鱼、糕……”这不是大厨在报菜名,而是湘雅院的生在历里详细记录着人的饮食况,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食用时间和分量。记者翻阅着老历,看到生的记录细致入微:人步时长、每日饮食等况均记录在案。中南大学湘雅院委宣部主任严丽说,“这映了生对于人的关心,时时都以人为中心。”记者看到1977年12月23日经外科的一份历,历显示,21岁的者刘女士有动脉,经常头痛。为了帮助刘女士,生于当日为刘女士实施了动脉结扎术,手术时间为8个小时,手术顺利。2018年9月4日,湘雅院经外科生为一名同样有动脉的53岁者实施了显微镜下颅内动脉夹闭术,手术时间为5小时,手术很顺利,者出量小。湘雅院经外科副主任李学教授告诉记者:“这两份历映了技术的进步,动脉手术时间缩短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生的手术更加精准,者的安全系数也提高了。”
中南大学湘雅院经外科副主任李学教授(左)在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调阅电子历(8月6日摄)。在湘雅院历“博物馆”内保存着一份老历,这份历写于1948年1月7日,中南大学湘雅院委副书记吴希林向记者展示了这份历,他说,“这是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的历,他曾于1948年1月6日在湘雅院看,历的书写是英文的,记录了他的过程。”金敏告诉记者,湘雅院的历保存经历了纸质时代和胶片时代,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姓名卡片就是查找历的“搜索引擎”。一沓沓小卡片,记录了人的基本信息与历编号,能够快速便捷地调阅。如今进入电子化时代,188万份历都有了电子版。现在历“博物馆”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案,对于了解那段时期的疾谱构成、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人员对当时的9834份历从种、年份、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疾顺位排名依次为染、寄生虫、消化系统疾、呼吸系统疾等。“后来随着水平的进步,很多染、寄生虫发率下降明显,几乎难以见到了。”金敏说。记者了解到,历“博物馆”里有一批“古董”亟待修复。这是一批1945年至1959年的老案,由于“年纪大了”,纸质破损日益严重,为了避免因保存年限问题而导致重要历史资料丢失,湘雅院正在对一批老案进行扫描,并建立数据库,目前还有一批老案亟待整理和修复。
中南大学湘雅院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展示以微缩卷片形式保存的胶片历(8月6日摄)。生苦练毛笔字写历今年85岁的张成裕教授是中南大学湘雅院普外科的退休生,也是历变迁的亲历者。在他63年的从生涯中,历从来都是者的健康档案,具有教学和研究价值,也是生“把人当亲人”的宝贵见证。张成裕教授在苦练毛笔字上付出的努力让他的历书写堪比字帖,这一写就是60年。“历写得越好,生的断就越准确。”张教授说,自1961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自己有一条“原则”,“只有把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彻底了解人的况,才能得到者的心,好者的。”“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历和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学教研的效率,但是历背后的严谨精没有变,我们作为者的初心也没有变。”张成裕教授说。“1988年,我进院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历”,接受了严格的历书写教育的还有骨科主任师胡懿郃教授。胡教授记得,自己初学写例时:“一份完整历,至少要写满7页纸,一旦出现不规范或者缺项,教授就会把历本扔到窗外去。”不仅如此,院还对历不规范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一处错误要罚5块钱工资,那时候我一个月的总收入只有58块啊!”虽然胡教授讲起自己的“辛酸史”时满带笑意,但他对自己的也“毫不手软”。随着学的进步和电子历的应用,历模板的设计能帮助生更加快速、全面地书写历。但胡教授坚持,写历是生的基本功,掌握不好这项技能,就不能被称为“好生”。“现在的虽然有模板可以参考,但我还是要求他们每周必须手写至少一份完整历,一旦出错就重写。”
中南大学湘雅院心内科主任余再新教授(中)在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组织全科各级生和进行出院历讨论(8月6日摄)。在湘雅院有一个著名的“历痴”,他是今年90岁的袁明道,中南大学湘雅院心胸外科创建者,中南地区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主要参与者。退休后,他花了30年时间守在浩瀚的历库里“淘宝”,发掘百年湘雅沉淀的学经验……头发花白的袁明道翻开一本历,他用放大镜逐字逐句仔细地阅读,沉思片刻,然后将人姓名、断结果、手术方法、主生等关键信息用不同颜的笔记下来,遇到典型例,他会复制一份,耐心地贴在记录本上。
袁明道在中南大学湘雅院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整理历。(8月13日摄)。袁明道每天早上8点钟准时来到院,在案室一待就是一天。他手写的历记录本,浓缩了几十年来湘雅院心胸外科的案信息。记者翻阅的一份1987年5月的历显示,袁明道等生成功为一位5岁先心儿童实施了心脏手术,一个月后儿顺利出院。湘雅院心胸外科主任师罗万俊说,在上世纪80年代,心脏手术起步不久,先心手术属于高难度手术。而如今先心手术的技术日益成熟,成为常见的手术。现在湘雅院心胸外科已经能够完成包括心房动脉双调转等各种复杂心脏手术。温故而知新。在罗万俊眼中,袁明道的案就像科室生的“口袋工具书”,这本工具书实时更新,不仅对缺乏经验的年轻生有参考价值,对整个科室都有指导意义。袁明道说:“我如果能活到100岁,就会整理案到100岁,以后把这些案本赠送给科室,生能用案本的信息找经验、做研究,我整理的历记录,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好更多的人,我就很满足了。”
上图为中南大学湘雅院内分泌科住院部主师陈珂在电脑上输入电子历(8月6日摄);下图为一份印版电子历中留存的心电图(8月6日摄)。188万份历映中国学进步一份完整历,对生了解人的全身况并做出下一步断至关重要。很多生都认为,历的水平代表了生的水平,历的迭代演变也折射出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健康理念的变迁。中南大学湘雅院经外科副主任李学教授说,经外科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历的演变上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早期由于缺乏现代化断手段,主要靠生采集史、全面的体查及临床思维判断,所以早期例非常注重细节的整理和描述,所有的历都是用纯文字记录,部分配有手绘图。李学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上世纪80年代末的历:“这份历是湘雅院进入显微时代之后的一份手术记录。这份记录把手术细节描述得非常清楚,这个阶段经外科水平整体开始提升。”记者翻阅如今经外科的历看到,脑科学时代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脑手术辅助机器人定位系统应运而生,用于颅内肿切除术。现在生能够在人清醒的状态下给者实施颅内肿切除术,并尽可能地帮助者保留大脑功能。从产妇在家中生产到无痛分娩的日渐普及,从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到人工心脏的成功研制,从3D印骨骼到达芬奇机器人的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先进学技术为者带来健康福音。
中南大学湘雅院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为者及家属调取历(8月6日摄)。70年沧桑巨变,人们的就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南大学湘雅院院长、著名骨科专家雷光华教授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关节炎者的时候只能忍着痛,没有什么有效,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者只能接受吃、针等保守;上世纪90年代,关节置换术开始出现,但一台手术耗时较久;如今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为者实施关节置换术,如果条件允许,人甚至可以拥有3D印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