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形成一个庞大消费群体
为孤买单,“一个人”的消费方兴未艾
有专家表示,真正的“孤经济”应是促进一个人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丰富
“我排了挺久的队才给你买到的,没事你可以和它聊聊天,排解一下寂寞,别有意思……”日前,31岁的刘女士过生日时收到了闺蜜送的智能音箱。听着闺蜜对这款智能音箱对话功能的介绍,刘女士一边觉得有趣,一边觉得扎心。
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居成年人。围绕这一庞大消费群体,市场上衍生出能对话的智能家电、你KTV、单人小火锅、小户型公寓……为一个人提供个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方兴未艾。
而在各路商家跃跃试,想要在新蓝海中大展作为的同时,这场有关个化的商业狂欢也难掩其背后的忧。
“一个人”的消费
过去,餐厅吃饭、影院看片、KTV唱歌等都是“一群人的狂欢”,而现在,一个人做这些事已经不再奇怪。一人食餐厅、胶囊酒店、一人旅行等吃住行方面的“孤经济”成为一种新时尚。
长春市的自由职业者祝近来上了一个人旅行,开心或不开心皆说走就走。“闺蜜们都在上班,很难凑到一起,兴致勃勃定下的出行计划很容易就会夭折。”祝告诉记者,现在网络订票、订酒店、约车都很方便,一个人到处走走也很有意思,手机轻松查攻略,累了就在酒店休息,行程都是自己说了算,孤却自在。
窝在沙发看付费,一日三餐全靠外卖,闲来玩两局“吃”,平台赏网红……和很多居宅男一样,今年已33岁的先生,上个周末又过得很“丧”。先生已多年未找女朋友,但他而觉得更自由,且没有经济力。目前,他的想法仍是“不想攒钱,及时行乐”。
外表酷似电话亭,里面两个高脚凳,一个触摸点歌屏。近年来,这种多容纳两个人唱歌的你KTV风靡起来。在各大商场或影院中,不乏单身年轻人在你KTV里自狂欢,排解寂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你KTV市场规模增至35.2亿元,其中单身人群占比高达35.6%。
呷哺呷哺开发一人小火锅、微型自主健身舱可微信预约单次付费、你家电线上线下热销、各种形式的陪伴App大量出现、倡导小而美的单身公寓如雨后春笋,还有商家专门将产品减量做成小包装,号称给单身人士使用……如今,种种针对“孤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不断蔓延至生活和的各个方面,这些以前看来有些另类、略带悲的消费行为,正变得理所当然并自在起来。
一场潜力巨大的商业狂欢
有机构数据显示,孤人群中57.69%的人表示会为排解孤产生消费,不会因排解孤而消费的仅占15.68%。
阿里巴巴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孤人群多分布于高薪职业,这些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且消费观念也更为开放、消费行为更加果决。
“过去买个大件、出国旅游都要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离之后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前不久,居的王女士看到邻居换窗,一冲动就重新装修了自家的房子。看着崭新漂亮的“新居”,她深觉1个月的忙碌和花掉的钱都很值得。
数以亿计的“有钱有闲”单身人士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一项社交媒体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的“孤感”显示,75%的孤者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来排解孤。
在消费市场中,“孤经济”的火也得到了不少数据的支撑。2017年,美团外卖服务了1.3亿单身人群;2018年,我国游戏总用户规模达到了6.26亿,而多项研究显示,游戏是排解孤的重要方式,在“孤消费”中游戏开销占一半;2019年,单身人士选择在“七夕”出门旅游同比增长48%……
有专家表示,孤人口的消费具有人化、便捷化、高端化、悦己化和心理藉化五大征。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单身人群的“孤消费”将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向“满足内心渴望的商品”进一步升级。
因孤而消费,不是真正的快乐
“孤经济”的兴起与盛行,给市场提供了新的商机,也让对身人群、身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人类有群居和点,离开这两种点,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于天罡说,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孤经济”是客观存在,值得关注,也应该提供有效供给,但不应炒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学领域的专家认为,过度推崇“孤经济”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实际上,“孤经济”并不是近才有的经济现象。随着离率上升和结率下降,年轻群体漂泊城市以及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拓展、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精力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让“孤”成为常态,其中一些人转而通过多样化的消费排解孤感,“孤消费”便应运而生。
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单身成年人中未人数达1.4亿,但92%的人并非真正享受单身状态。
对此,有专家提出,“孤经济”不是发现孤、任其孤乃至迎合孤,而是针对孤人群的需求,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有效排解其孤感。真正的“孤经济”应该是促进一个人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丰富。
本报记者 柳姗姗 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