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新华社重庆8月19日电 题:仍猛 防有进步——来自肿前线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松、黎华玲
症作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大敌”,一直以险、难的面目示人,是不少人眼中的绝症。近年来,各地将症关口前移,提高早期预防、早早水平,加上免疫、靶向等手段,整合学等理念不断应用到临床一线,各地肿防能力在提升。
症防控难度大
8月16日至19日,2019中国肿学大会在重庆举行。与会专家在会上分享了肿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沿动态,为如何提高防水平建言献策。
在专家眼中,目前仍然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症例在390万以上,肺、胃、结直肠等是常见的症。症防难度大、疾负担重,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与会专家认为,症效果差,既与我国人群中肺、肝等难肿高发有关,也与肿早期断率低、部分机构肿能力建设滞后、肿规范差有关。
“不少肿者在院就时,程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效果不佳。”相关肿防专家介绍,通常中晚期肿者需要较长期的综合,花费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与之相比,前变和早期症经过微创技术,效果相对较好。
此外,公众防意识不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资源投入保障不足等,也制约着症早早的实现。
早早是关键
当前国际通行的肿预防办法是“预防”,第一道防线是因预防,重点在搞清因,防于未然;第二道防线是早期检查,重点是查出前变或早期症例,将症扼在萌芽状态;第三道防线是临床,重点在使用科学方法,延长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肿防是系统工程,如果“只不防”,只会“越越忙”。中国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等专家介绍,重点是要建立涵盖肿登记、早期筛查、规范、康复管理、科普宣等为一体的完整肿防体系,各地目前也都在为此努力。
在重庆,与过去者历、案由院各自掌握,信息相互隔离不同,全市已有14家肿防体系成员院破“信息孤岛”,将肿登记信息汇总,上到统一数据库中。
“2018年以来,我们院就往数据库上了500多份肿登记表,里面详细记载了者基本信息、手段、效果、出院随访等况。”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院院长冉毅说,“相关数据不断汇总积累,有助于动态掌握症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让肿防规划更科学、更有针对。”
承担肿早期筛查任务也正是基层机构的优势。区县级院距离群众更近,如果具备相关肿筛查能力,群众就不用跑远路到省市级三甲院做筛查。
重庆大学附属肿院院长吴永忠介绍,在重庆,由该院牵头、区县级机构共同参与的城市早筛查已连续开展6年,累计完成肿高危人群免费临床筛查7.04万人次,并从中筛查出0.24万例疑似症或前变,推动了肿早早理念的落地。
必须加快整合
“肿可怕吗?很可怕。”樊代明介绍,但是有1/3的肿是可以预防的,有1/3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愈的,还有1/3通过规范,可以延长生存期。
“关键就是要狠抓前两个1/3,紧盯后一个1/3。”樊代明介绍,肿之所以难,就在于它具有异质。“肿不是单因素、单因,而是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靠一种手段单斗,只有整合资源力量,通过全方位努力,才可能在肿断和中取得重大进展。”
“肿防难在整合,贵在整合,也赢在整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介绍,当前我国的肿防工作一方面要加科技创新,包括物创新、装备创新、临床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还应该推动整合学发展,他说:“肿防,一定要做整合,这可以让者得到更加精准的。目前不少院都在推动多学科联合,内科、外科、影像、理、营养等科室共同参与对者的断,提出个化方案,正是落实整合学理念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