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美行业的象,已经到了让那些整形外科专家、学术大咖忍无可忍的地步了。10月30日,当由《人民政协报》组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会理事长孙咸泽带队的“美行业专题调研组”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学院附属第九人民院时,九院的专家们有的戴着口罩从门下来,有的穿着罩衣从手术室出来,还有的拿着熬整理的厚厚一沓书面材料,他们要“映问题”。
去年8月,一家民营美机构发布的2018年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美市场规模或达2245亿元。白皮书同时显示中国美市场共有超过10万家非法执业的工作室、美容院等。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中国美“地下针”白皮书》更是揭露了惊人的“生”信息,数据显示,在“美”市场中,每10名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生”。
3000元就能当“美咨询师”,23万元一针的维生素C卖给消费者
“3000元进修一个月,就能给你发一张美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证。这些咨询师,有卖化妆品的,有卖衣服的,有开饭馆的,他们给你建议你应该怎么整形。”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主任孙宝珊做了18年质量监控工作,一直在美容质量监控的第一线,他告诉记者,所谓的“美咨询师”行当正在带坏年轻的“正规”生,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
美咨询师即“美容学咨询师”,按照中华学会学美容与美容学分会的官方解释,是美容整形机构中从事咨询工作的、在整形生和求美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从业者。美容学咨询师认证参考国家其他职业资格认证办法,资格认证工作主要包括培训与考核两个部分。
但在网上搜索“美容学咨询师”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到,“正规”几乎找不到。相,你可以看到学美容专业大学本科的“Tina老师”教你如何通过每天坚持画画提升品位,一天为20位客户服务;可以看到美机构招聘咨询师的“暗门”,直指咨询师就是“客服+销售”的本质;可以看到所谓专业的发证机构招生广告,一个月集训就能给你发张证;还可以看到机构开出的“底薪500+补贴500+提成”,但每月能挣万元以上的“奇”招聘广告。
“美容行业现在变成技术质量差的一个行业,理发店、美容院、足店,只要胆子够大,都能干美。”孙宝珊说,美行业门槛低、市场大,很多“老板”蜂拥而至,“做坏一个,顶多民事责任,赚100万赔20万,划得来。”
孙宝珊见过有的民营美机构用维生素C、生理盐水、维生素B12兑在一起做成“美容针”,再以23万元一针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也见过开个双眼皮报价10万元,竟有人为之埋单的“怪事”。“见得多了,这在美行业早就不稀奇了。”孙宝珊说。
中国学科学院整形外科院副院长、中华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栾杰也注意到了这种“怪事”,“很多民营机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它们把大把钱花在店堂上、门面上,装修豪华,但手术室里用的线和针都是便宜的。引流管如果能用输液器替代,绝对不用引流管”。
心内科、骨科的生在短期培训后成了整形生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整形外科生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同科室朋友前不久在高薪诱惑下“槽”到了一家民营整形机构。这是一家还算正规的民营机构,它聘请的整形生都是具有整形科从业资质的专业人士。但在那里,生们过的日子“五味杂陈”。
“一开始,咨询师姐姐给他推荐了人。他很认真地像在公立院一样,做了术前分析、研判,然后把人婉拒了,因为不符合手术指征。”这名生说,这样几次下来,这个“正规”出身的生就被咨询师“封”了,“所有咨询师,都不给他推荐人,‘饿’他3个月,一台手术也做不了。”后,这名年轻的生妥协了。他再也不敢轻易“婉拒”咨询师推荐过来的人。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原卫生部曾在2002年发布过《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19号令),明确规定负责实施美容项目的“主师”须为“执业师”,其中提到执业师须“经过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包括心内科、骨科等科室的生都在短期培训后成了整形生。
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副主任、组织处处长王丹茹注意到,现在来院进行规培、专培的年轻生与过去不同了,“生应该是救扶伤的行业,现在很多生被巨大的美市场占据头脑,专门来学美容手术,而不是学面部修复”。
“正规”奇缺
栾杰说,“追逐暴利”如今已经成为民营美机构的硬伤,现在很多机构把者称为“顾客”,“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很多国家都称作‘者’”。在美行业,“本质”现在被淡化了,“很多机构想办法用服务、美学替代,包括一些专家认为美学是一个系统,要逐渐脱离整形这个专业”。
栾杰调研发现,现在很多民营机构“花钱买证”,国家规定机构里一定要有持有师执业资格证的生坐堂,因此这些机构就每月花上数千元聘请一名持证的退休生,“生根本不用来上班,他只要有证就行,应付检查”。
此外,当前整形生“正规”奇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学科学院整形外科院(八大处整形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曾多次呼吁建立“专科师制度”。
栾杰建议,美行业一定要确定“公立院主导地位和机制”,从生培训,到制度建设、规范,都应该落在公立院的“肩头”。同时,还应给予公立院充分的运营机制空间,“光让它培训、制定规范,培养的人却去了民营机构,留不住人不行。”
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副主任李圣利建议,正在修订的“19号令”应该鼓励有资质的生立或者联合开设民营美机构,“一个啥也不懂的老板,只要有钱就能开,这是不对的。一个经过科班培训的生,他有起码的职业荣誉感”。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