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冬日暖,普照大地。12月4日,第六个国家法日如约而至。
同步展开的全国“法宣周”主题为:“弘扬法精,推进国家理体系和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贯彻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坚定制度自信,推动法精深入人心。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把法摆在全面依法国十分突出的位置,围绕法阐明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引领新时代依国新实践,开创新时代依国新局面。
△2018年3月17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进行法宣誓。
法权威 更加彰显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维护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
2018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举起右手,进行法宣誓。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次国家领导人法宣誓。
75字的铮铮誓言,凝聚的是依国、依执政的庄严承诺,是国家领袖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维护法的直接体现。
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执政之基,国之本。
我国法序言明确规定,法具有高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和各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法尊严、保证法实施的职责。
“法与国家前途、人民运息息相关。维护法权威,就是维护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尊严,就是捍卫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都各界纪念现行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调了法的权威地位。
△法宣誓活动在各地展开。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法宣誓。”
“这样做,有利于彰显法权威,增公职人员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法,也有利于在全增法意识、树立法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对法宣誓作出了深刻阐释。
法实施更有保障
法的生在于实施,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面贯彻实施法,是建设主义法国家的要任务和基础工作,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调,必须把宣和树立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法修正案,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法和法律委员会”,在继续承担统一审议法律草案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推动法实施、开展法解释、推进合审查、加法监督、配合法宣等职责。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法方面的人大专门委员会,名称和职责的变化凸显和调了法的高法律地位,为更好实施法提供了保障。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投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修正案》。
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审查工作,维护法权威。各级组织和全体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法律的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法、逐利违法、徇枉法。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理体系和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调,要“健全保证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法实施和监督,落实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审查工作,加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违法的规范文件。
在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法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提出了明确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扎实举措,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法实施,加法监督,维护法尊严,把实施法提高到新水平。
法精深入人心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法日,在全开展法宣教育,大力弘扬法精,教育引导各级组织和全体公民牢固树立法意识、增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法尊严、保障法实施的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个国家法日作出重要指示,调要在全全深入开展尊崇法、学习法、遵守法、维护法、运用法的宣教育活动,弘扬法精,树立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主义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019年12月3日,江苏淮安,法官走进校园给小讲法知识。
12月1日,由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举办的全国“法宣周”主场活动在北京、上海同时启动。对于今年“法宣周”提出的“推进国家理体系和理能力现代化”主题,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上海虹桥街道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海虹桥街道形成的意见建议可以直达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以来,上海虹桥街道提出了一批公共协商议题,成功推进了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连接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在建设法城区和推进基层依法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在法的引领与保障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监制 | 王姗姗 张鸥
主编 | 陈剑祥 汪洁
编辑 | 宁黎黎
美编 | 王少华 于江 张亚楠
(编辑 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