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读者可能读过他的很多作品,但不一定看过他创作时的手稿。今年上海书展上,由巴金故居策划、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室〉手稿珍本》次与读者见面。巴金作品手稿曾影印出版过《随想录》《憩园》《寒》,《第四室》是第四部与读者见面的巴老手稿,也标志着在《憩园》《寒》后,代表巴金创作艺术高峰的“人间三部曲”手稿全部面世。
《第四室》是一部日记体小说。1944年5月、6月间巴金住进贵中央院三等房,他以此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因住进了国民开办的院的第四室,陆姓青年亲眼目睹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在第四室中一个接一个地去……小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底层的众生苦图,用金钱正在支配人间关系的酷烈现实,张扬着对于人间怀和人道主义的呼唤。巴金在《后记》中说,第四室“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缩影”。
国内手稿学研究专家陈子善说,手稿保留着作家的心绪感与生体温,看好的书法笔迹是一种审美享受,看字与词的修改、笔迹浓淡的变化能体会出作家感与思想的蝶变;手稿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稿纸上的格式、体例,字体,笔画等都能体现手稿创作的时代背景。手稿的价值非排印后的文字所能比拟,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积累,手稿的收价值与意义会更加凸显。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提出,学界对巴金在战后的创作研究很不充分,“人间三部曲”手稿本出齐,为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一手史料,对推动巴金创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读者阅读理解巴金也有更多作用。“因为战、动荡等各种原因,20世纪初期现代文学手稿保存不易。如今,手稿又在逐渐退出书写舞台。《第四室》为巴老难得保存完整的手稿,着众多写作信息甚至密。巴老曾说,《第四室》是在蚊子的围攻下写成的。从手稿字迹中,可以读出当时巴老所处的环境。手稿中,陆姓青年的年龄为什么复改?这些都提供了研究的视角。”
《第四室》手稿由巴老家属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上图研究员张伟认为,手稿珍本的出版能让更多喜爱巴金作品、研究文学创作的读者感受到手稿的魅力,进一步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魅力。华文出版社总编辑余佐赞表示,《〈第四室〉手稿珍本》的出版既是对巴金经典作品的纪念,也是更接近作品本源的再现,读者可将其视为一片心迹,从中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气息。
发式现场,还有热爱巴金的读者从异地赶来。“手稿本是巴老的书,所以今天我们不签名,只盖巴金故居的纪念章……”周立民的话让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