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心脏急救甘油从9.5元涨到60元还买不到,夏季防暑必备的太藿香正气液从15元涨到28元……近来关于价暴涨新闻不断,许多急救、常用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让不少人直呼“不起”。
价究竟涨了多少?缘何涨价?如何有效控制价过快上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此回应关切。
三成常用价格上涨
从国家保局的监测数据来看,2015年以来,70%的常用价格降低或持平,等高价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30%左右常用的价格有所上涨,个别品种涨幅较大。
相比近品全线提价的新闻,上述价整体形势稳定的数据看似“失真”。
国家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对此解释说,这是由于总体价稳中有降的同时,个别短缺的急救价格上涨。
通过3200多种常用品,国家保局发现大约只有200多种涨幅较大,集中在部分短缺、急救和少数非等。
根据我国的用点,陈金甫介绍,用需求主要在临床和院,这部分价稳中有降。但由于院买时多保报销,个人支付较少,因此人们对这些价的稳中有降感受不深。而涨幅较大的200多种,多数是在店销售的和非。由于这部分需要者自己花钱在店买,所以对涨价的感受比较深。
针对常用价格上涨这一问题,记者注意到,国家保局正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系列措施,包括:健全品价格供应监测预机制;对重点品种进行价格成本专项;推进国家组织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开展谈判;扩大保目录,推进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以缺逼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价上涨过快?
陈金甫认为,品涨价的要原因,在于市场调节的机制还不充分。涨价品多数具有市场容量小、竞争不充分的点,往往临床必需,缺少替代,容易出现“以缺逼涨”的态势。
从2015年国家放开品定价以来,除涉及公共安全的麻用、精品等价格仍由定价,其他由市场自发形成。不过,中国品市场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市场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
陈金甫透露,在过去的品市场中,企业多、小差,竞争较为激烈;流通环节也多,利益错综复杂、层层加价,存在着不少进入壁垒。而这导到价格上,就有一些怪象,如低价企业生产供应积不高、大家买不到;而高价卖得却很好。
就具体品而言,一些品或者是上游原料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分销的渠道容易被控制,出现垄断。一些小品种品的生产具有殊,如必须符合有效和安全,有殊的技术门槛和生产流程工艺的需要,短期内其他企业难以进入,或难以通过扩大生产及时增加供给。这种短缺必然会导到价格上。
“加之客观存在的如人工成本投入增加、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环保投入增加等,也产生了合理成本的增支,对于历史价格低的品影响较大。”陈金甫表示。
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问题
一些品涨价过快甚至断供,已经对日常用产生了影响,应该如何理呢?
对于已经出现的涨价,如扑尔敏过度涨价、甘油短缺等,国家保局约谈敦促企业主动纠正。对于拒不纠正的,将采取公开曝光、中止挂网、失信惩戒等措施,“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的问题”。同时,对原料垄断等不正当竞争,有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立案。
针对品流通费用多导致的价高,陈金甫认为这不单单是企业的问题,涉及整个流通和院使用利益机制,包括品的准入、保的准入等。围绕这些问题,国家保局将通过品招标采购、建立全流程的品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配套推进保支付改革等三方面举措推进解决。此外,还将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综合运用监测预、成本、函询约谈等措施,引导企业合理定价,自觉规范企业的行为。
而对于短缺的供应,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将完善品短缺监测预和应对机制,实施品停产报告制度,并完善品采购政策,对替代差、市场供应不稳定的短缺品,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保供,确保市场供应充足。(记者李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