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竹叶被吹得沙沙响,秋风、秋雨把重庆市忠县笼进水雾里。汝溪镇白庙居委九组的蒋崇亮放下手头的农活,望着猪圈,陷入了沉思,“要是没有那一场意外,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五年前,意外发生的那天,同样大雨倾盆。蒋崇亮走进猪圈,16头猪,了11头。“眼前发,喊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口气憋在胸口。”蒋崇亮的脱贫路,遇到了岔子。
面对击,蒋崇亮如何应对?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优秀脱贫户?发生在忠县的脱贫故事,有喜有乐,有苦有甜,且听细细讲来。
蒋崇亮为猪圈搭遮布。亚辉 摄
养蜂开启脱贫第一篇章
蒋崇亮的故事,得从他的家庭况讲起。
一家四口,妻子残疾,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在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之后,白庙村委以及帮扶责任人,为蒋崇亮制定了种养殖脱贫计划。
养蜂,5箱蜂帮蒋崇亮踏出了脱贫的第一步。“镇上聘请了技术员入户讲解,一遍我听不懂,就用笨办法,跟着人家,不停地听。”蒋崇亮刻苦学习,认真专研,跟着技术员走家串户学习养蜂技术,积累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开春,蒋崇亮的养蜂事业不断扩大,从5箱到15箱,回忆起赚“第一桶金”的过程,蒋崇亮历历在目:“因为当年气候好,花期长,15箱意蜂就收获了467斤蜂蜜,当时蜂蜜价格50元/斤,当年纯利润达到2万多元。”
蒋崇亮在猪圈里劳作。亚辉 摄
养猪遇意外 众人帮助再“启程”
养蜂让蒋崇亮的生活有个起,但家中有两个孩子要读书,房屋也需要修缮,还得寻个致富的法子。
蒋崇亮找村干部谈心,“以前祖祖辈辈都养过猪,我想养猪,慢慢扩大养猪规模”。村里的扶贫负责人十分支持,“你有想法,村里支持你”。蒋崇亮说干就干,利用以前废弃的房屋地基进行修缮加固,自己和请来的工匠一道砌圈舍,修化粪池,借钱购买了16头仔猪,风风火火搞起养猪。
就在蒋崇亮信心满满的时候,意外发生。由于没有经验,用老方法养猪,16头仔猪两个月就了11头,这老实人失去了脱贫的信心。“一个月时间都缓不过来,胸口憋着气。”
村里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知道后,及时与他商讨对策,并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吃一堑,长一智,不光养蜂要懂技术,养猪各方面技术也要学懂、学精。帮扶责任人为其筹集到1.2万元,购买仔猪17头,并安排专人跟踪技术指导,帮他再次“启程”。
年纯收入10万 扔掉“贫困帽”
“有猪仔、有技术,可以起步了,但离成功还差得远呢。”启动资金不足,让蒋崇亮愁,村委了解况后,建议他尝试。在仔细了解相应的规则后,蒋崇亮立即行动,申请了5万元。
和村干部的鼓励,就像一心针,给蒋崇亮注入了信心和力量。他利用这5万元购买饲料和扩大养殖规模,扩建了圈舍。“我不怕苦、不怕累,有了政策指引,我要把憋在胸口的气吐出去。”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猪仔长成肥猪,陆续出栏,一年后,仅出售肥猪收入就有8万元,“拿到钱的时候,气出了,人也哭了,脱贫不容易,但我坚持下来了。”加上当年养蜂的利润2万余元,蒋崇亮不但还清了借款,家里还添置了两间砖房。
如今,蒋崇亮养猪场已初具规模,现有9头繁殖母猪,生猪存栏110头,年纯收入10万余元。
一户富带动户户足
“在我艰难的时候,编竹席赚钱养活一家人。”蒋崇亮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大家帮我度过难关,现在我日子好了,也要帮助别人,一起脱贫致富。”
“我们这里吃水不方便,多亏了老蒋帮我们引水,才不用上山挑。”村民刘召朱和苟玉兴说起蒋崇亮,十分感激。蒋崇亮脱贫后,自掏腰包,买水管,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来,方便大家饮用。
“蒋哥养猪经验丰富,我们有啥问题都来请教。” 邻社的蒋崇仕和蒋小平发展养猪产业,离不开蒋崇亮的带动和帮助,大伙儿提起蒋崇亮,各个都竖起大拇指。
“老蒋这个人,有想法,我的脱贫路是跟人家走的呢。”建卡贫困户谭在蒋崇亮的建议和帮助下,发展面条加工业,麦麸由蒋崇亮定单购买喂猪,致富路上大家协同前进,步子迈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