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时下,大四生正忙着寻找实习机会和就业途径,有不少没经验的“小白”会选择花钱买模板制作简历,甚至花几万元来获取实习经历,并找人制作简历。然而记者发现,“代写简历”“实习培训”中有不少雷区,诸如“定制”简历由流水线生产甚至有很多错别字,以模拟项目让生“实习”,将“实习offer”宣为“录用通知”,等等。
据媒体报道,这些公司宣称提供专业的“定制”简历服务,实际上却由专业真伪难辨的人力资源师粗制滥造,名为提供项目实习机会,帮大拿到互联网公司录取通知,实际却只是变相的高价培训课而已……很显然,一些面向大的求职服务公司,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等“割韭菜”,让大花了钱却得不到相应服务,对求职起不到任何帮助。这类骗钱的行为理应受到查处。
不过,在查处之余,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为什么“定制”简历服务很“吃香”,在大求职中很有市场,即便收费不菲,大们仍趋之若鹜?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如今大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缺乏求职经验外,不少大想靠包装简历走捷径,也为类似服务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众所周知,大尚未有正式工作经历,因此实习经验对求职就显得相当重要。如果能有在知名企业的实习经验,并参与过一些实际项目,往往会让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但一些大平时不努力提高学业水平和个人能力,主动去寻求实习和实践机会,只想迅速弄个亮眼的“实习证明”,甚至不惜编造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乃至花钱去购买虚实习证明、获证书,这是不可取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既违背了做人的诚信,对长远发展成长也不利。
当然,求职时指望靠包装简历走捷径,大并不是始作俑者。一些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主要是受了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有个别造者靠低成本获得高收益,这种“劣驱逐良”的现象,让一些人产生了效心理。而更让人忧虑的是,如今一些高校为了提高生就业率,纵容大对简历进行“抛光”。比如有高校为会和社团设置许多“无用”职位,让大量生有干部的头衔,还有学校诱导盖章伪造实习证明,这让不少大的观念被严重扭曲,也给上“代写简历”“提供实习培训”的骗子们提供了机会。
培根有句名言,“人生如同道路,近的捷径通常是坏的路。”这些年,屡有一些“成功人士”因为、经历造,被曝光之后深陷窘境。应届生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从求职的具体策略来讲,写简历需要讲究一些技巧方法,可以接受一些指导。只是切不可“买椟还珠”,把包装简历看得比提升能力、积累经验更重要。光鲜的“注水”简历、虚的实习履历只能掩人耳目一时,个人得不到真正成长,终埋单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