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事业和爱,我都支持徐悲鸿
发布日期:2015-10-02 08:33:00
来源于:http://news.cyol.com/app/2019-09/02/content_18139732.htm

1916年,上海哈同花园征集“造字圣人”仓颉画像,康有为、王国维、蒋梅笙等十余位名家、教授被聘为评委。数月后,收到应征画作百余幅。评选这天,众评委目光被一幅“满身须毛、阔头宽额、脸上重叠四只眼睛”的仓颉画像吸引,康有为对这幅充满上古韵的佳作给予高度评价:“想象绝妙、灵气飘逸、劲健焕、佳为之。”后,这幅画评为头,同时他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徐悲鸿。
颁这天,花甲之年的康有为见到了获者,21岁的徐悲鸿也十分崇拜康有为,他说:“先生的道德文章、维新壮举早已铭刻晚生心扉,吾辈须当遵循先生教诲,顽上进。”
康有为笑道:“后生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前程不可估量。”王国维见二人谈得倾心,便对康有为说:“您何不收他为?”
当时,康有为力倡导美术革,他曾游历欧洲考察美术技法和现况,认为“罗马画为全欧第一”,而“中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亦当变法”,多次向提出应当派出留去欧洲,学习西方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为中国所用。
此时,康有为正在起草请求“以孔子为大教,将其编入法”的文本,同时还广泛联络仁人志士,共同呼吁国会正式召开,每日忙得不可开交,许多人要拜他为师都没答应,但他被徐悲鸿的艺术气质、博学健谈深深吸引,马上高兴地同意。
一周后,在王国维、蒋梅笙等人见证下,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此后,徐悲鸿经常到康家,帮助老师整理资料、誊写文稿,照顾饮食起居。康有为也将珍的历代书画、碑帖拿出来让赏识、临摹。徐悲鸿将“石门铭”、“爨龙颜”、“风骏图”等古帖、名画临摹多遍,书画技艺突飞猛进。在老师指点下,他开始创开放、写实的画风,创作出的四屏国画“马”,以大阔斧的浓墨重笔,捕捉瞬间的豪放技法,改变了统国画线条单一、景物呆滞的画法。
康有为毫不保留地授进步思想、前卫理念,徐悲鸿也对老师倍加尊崇、精心照顾,师生间忘年友日益剧增。有一次,康有为突升住进同济院,徐悲鸿日陪护在床边,端水喂,无微不至。护士见了,对康有为说:“您的孩子真孝顺。”
康有为有些不满:“你搞清楚再说,他是我弟子。”康有为的广东口音把“弟”说得很重,“子”却很轻,护士误听成了“他是吾弟。”没几天,院遍康有为有个年轻利落的“弟弟”。康有为得知笑了笑,以后他也将错就错,常称徐悲鸿“仁弟”。
1917年初,徐悲鸿结识了蒋梅笙教授的女儿蒋碧微,两人一见钟,但蒋碧微已与一个富豪子弟定下终身,难以退亲。为成全二人百年好合,康有为把徐、蒋二人在自己家中,亲临蒋宅说服了蒋梅笙同意事,并为两个年轻人联系好同赴日本写生。1917年5月12日,康有为设宴为他们饯行,并写下“写生入”条幅,落款“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写此送其行”,赠予这对才子佳人留念。
徐悲鸿和蒋碧微在日本居住不到半年,因经济拮据返回上海,康有为开始策划送他俩去欧洲,让徐悲鸿学习西洋画派技法。1918年初,徐悲鸿带着老师的信函,来北京找到大师兄罗瘿公。罗瘿公在京很有地位,他给教育总长傅增湘写了一封信,请他批准徐悲鸿去法国公费留学。
几经周折,徐悲鸿终于在1919年3月17日,携蒋碧微登上赴法国留学的客轮。当时《申报》刊载消息说:“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号称“公派”,但因国内政局动荡,北洋不能按时、足额给留邮寄学习费用,让徐悲鸿在法国的生活捉襟见肘,有时不得不靠为人画像糊口,康有为得知徐悲鸿在国外的窘境,经常出资接济他们。
徐悲鸿带着炉火纯青的画技回国后,声名鹊起美术界,原创画作价格日渐飙升,但为回报老师的恩,他为康有为和夫人何彤理精心绘制了大幅画像。后来,又用十余天时间,给康有为全家13口人画了一幅《康南海六十行乐图》,这幅全家福式的巨作,采取擦笔、水点染结合画法,运用焦点构图,把人和景物置身春光明媚的环境里,尽显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现在有专家指出:这幅徐悲鸿早期代表作是研究中西美术技法结合的重要资料,对研究近代史、艺术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康有为与徐悲鸿的忘年师生谊,一直持续11年。1927年,康有为去世前夕,给徐悲鸿画作写下评语:“精深华妙,秀雄奇,步中国,无以为偶。”
徐悲鸿也时时铭记恩师“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创造新颖画风”的教诲,在艺术上不断索、勇于创新,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心怀坦白,树立起中国美术界一代先驱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