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
装饮料的塑料瓶、弹力舒适的运动装、轻量化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外壳等等,都离不开新材料。“涪陵造”新材料不仅运用到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产品,而且凭借产业革新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
涪陵区积极把握全市建设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机遇,积极融入全市布局,谋划化工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前沿新材料3大产业,建成全市首个材料产业产值千亿区。2023年全区材料产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203亿元,占全区规上产值总量的48.7%。涪陵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被纳入全市8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成功创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培育市级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6家、国家“小巨人”企业3户、单项冠军产品2个,专精特新企业23户。2023年新铝时代创业板IPO顺利过会,5家先进材料企业获“重庆市企业创新奖”。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位于白涛工业园区的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面对国外垄断,重庆华峰联合高校开展科研攻关,在国内率先实现己二腈“卡脖子”技术突破,采用专有技术成功建成20万吨己二胺/己二腈生产装置,填补国内空白,打通了“苯-己二酸-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产业链,为我国尼龙66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工艺方案。己二腈与己二酸“强强联合”,为重庆华峰乃至全国聚氨酯原液、聚氨酯树脂、聚酰胺等新材料产业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走进白涛工业园区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聚合智能车间,切粒机有序平稳运行,聚合物溶液像水流一般在管道内流淌,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的PET切片。该公司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食品级PET供应商,填补了西部食品级PET切片的产能空白。该公司生产的食品级PET切片被广泛应用于饮料、食用油等食品行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位于涪陵高新区(综保区)的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涪陵区汽车轻量化部件材料产业的链主企业。生产车间里,智能机器高速运转,约3—5分钟就制造出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体上盖。该上盖不仅减轻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整体重量,还具有轻质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腐蚀、阻燃防火、可设计性强、易成形等优良性能,能更好地保护动力电池,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重庆卡涞二期工厂也将在年底动工。建成后重庆卡涞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
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集聚区
目前,涪陵化工合成材料形成聚氨酯、聚酰胺、聚酯三大高分子材料产业链,华峰建成世界最大的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万凯PET为世界单套最大食品级PET产能项目。
聚氨酯产业链形成上游聚四氢呋喃(弛源化工)、年产150万吨己二酸(华峰化工),中游聚氨酯树脂(华峰新材料)、年产26万吨差别化氨纶(华峰氨纶)产能,推动聚氨酯链向上游发展BDO、PTMEG,向下游发展TPU、超纤等,华峰年产138万吨功能性新材料项目已于一季度开工。
聚酯产业链形成上游年产60万吨PTA(蓬威石化)、中下游年产180万吨食品级PET(万凯新材料)产能,推动聚酯链向下游发展生物基医用材料、光学膜、可降解塑料等。
聚酰胺产业链形成上游年产20万吨己二腈/己二胺(华峰聚酰胺),中游年产15万吨尼龙66切片(华峰锦纶纤维)产能,推动聚酰胺链向下游发展民用丝和改性工程塑料等。
下一步,涪陵将加强与长寿合作共建新材料产业创新集聚区的力度,联合长寿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基地。涪陵将聚焦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强化材料产业企业合作,加强材料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协助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平台,攻关先进材料产品,发展壮大下游高附加值产业。(文/记者 冉富月 图/记者 汪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