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陈列于涪陵区博物馆的青铜罍
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商周时期“明贵贱、辨等列”的标志物,这便是“藏礼于器”。尤其像罍(Léi)之类的重器更是社稷的象征,所以古诗有“秋祠灵岳奉尊罍,风过深林古柏开”“九成陈夏乐,三献奉殷罍”的说法。
在涪陵区博物馆巴国故都展厅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便是那硕大的青铜罍,它是涪陵区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器中器型最大的一件。这件青铜罍是涪陵区博物馆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于1984年在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直口,无颈,鼓腹,腹部上部和中部各饰一周凸弦纹,弦纹之间饰辅首衔环,底部平整接有三足。通高37.8厘米、口径27.2厘米、重8.45kg,出土时口部、腹部略残,在2013年进行了保护性修复,重现了它的端庄稳重、大气恢宏。
早在西汉时期,罍已成为王公贵胄们竞相争夺的藏品。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有一件罍,被其视为至宝。刘武临死前留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即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骄横跋扈,得知此事,便向刘襄索要。刘襄宠溺王后,置祖训于不顾,也不顾祖母反对,强行将罍取出。这件事在梁王府闹得沸沸扬扬,后被人告于朝廷。汉武帝认为梁王与祖母争罍,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削去梁国8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青铜罍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涪陵区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李振文说:“它是巴蜀文化的核心礼器。这件器物代表了巴国上层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巴人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文图/冉冉 实习生 陈书鹏)